運動服飾|美國關稅重創中國和越南供應鏈,服飾零售商面臨成本轉嫁與訂單延期風險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2025年4月9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中美貿易戰陰影持續擴大之際,美國對中國與越南進口商品徵收的關稅在週三正式生效,引發美國服飾與配件零售業界一連串的寒蟬效應。從凍結招聘到延後訂單,企業正試圖在「漲價或虧損」的兩難之中做出抉擇。然而,一個關鍵問題浮現:大型企業與小型企業,究竟能把價格轉嫁給誰?

誰能承受轉嫁成本?大企業的全球佈局與談判優勢

包括Nike與Lululemon在內的巨頭品牌,儘管面對高達40%以上的關稅壓力,仍有相對充裕的操作空間。這些大型企業擁有遍布全球的供應鏈網絡與生產基地,使其能夠與供應商協商、分擔成本,或彈性調整生產地。

The North Face母公司VF Corp表示,他們「在供應鏈方面的多元化布局足以應對關稅」。此外,這些大型企業具備品牌影響力與忠誠客群,因此即使調漲價格,也不至於嚴重影響銷售表現。

舉例來說,一雙在越南生產、原售價為155美元的跑鞋,若完全轉嫁46%的關稅,其售價需調漲至220美元。Nike、Adidas、Puma和VF Corp雖因政策衝擊導致股價下跌,但他們仍有能力將價格壓力部分轉移給消費者或供應商。

中小企業的生存戰:無處轉嫁,只能硬撐

與此同時,小型企業卻幾乎無法轉嫁成本,他們大多數高度依賴單一製造來源(如中國與越南),不像大型企業有多元的供應來源與談判籌碼,一旦關稅生效,直接面臨營運危機。

例如,在越南生產背包的公司Day Owl執行長Ian Rosenberger表示:「如果沒有明確的關稅調降協議,Day Owl撐不過30天。」該公司原本每件背包需繳納5美元的關稅,關稅調升後將漲至22美元,使得其主力背包售價須從155美元提高到212美元。

Oiselle主要從越南採購緊身褲、運動內衣與跑步上衣,原本預計現在就要發出的2026年春季訂單,已因關稅問題而被迫延後,執行長Arielle Knutson表示:「現在要精準預估訂貨量、避免資金被囤積在庫存上。」

Wild Rye的滑雪外套與登山車褲來自中國,創辦人Cassie Abel表示:「為應對這波關稅衝擊,公司已凍結招聘與加薪計畫,並計劃自行吸收部分關稅成本,以避免價格一次性調漲高達40%,從而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

國內製造無法解套:品質問題與生產週期是關鍵障礙

針對「是否可以將生產移回美國」的提問,這些小企業幾乎異口同聲地表示「不可行」。過去曾試圖在美國本地設廠,但品質未達標準,最終只能回歸亞洲供應鏈。

此外,製造週期長達100天的現實,也使得品牌若再等待關稅政策明朗,可能錯失如「返校季」等重要銷售檔期。這種高度的不確定性,使得業者幾乎是在邊走邊撐,陷入「風險成本」與「時間壓力」的雙重夾擊。

總結

整體來看,大型企業因其供應鏈彈性與品牌優勢,更有能力將價格上漲轉嫁至消費者或供應商身上,而小型企業卻只能選擇吸收成本、凍結投資,甚至可能面臨倒閉風險。這突顯了貿易政策下的結構性不公平,也讓人重新思考在全球供應鏈劇變中,政府是否應針對中小企業提供額外支援。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運動休閒
運動鞋
關稅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