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德國自2011年福島核災後,正式啟動「能源轉型(Energiewende)」政策,目標是在2045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大幅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然而,德國現行的能源轉型規劃存在效率不彰、與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恐造成龐大的經濟負擔。
報告估計,未來10年間,德國能源系統的營運、擴建與維護成本將高達1.57兆歐元。但若能改善規劃流程與資源分配,至少可節省3,000億歐元,相當於整體支出的兩成以上。
投資重點錯置,基礎建設與實際需求不匹配
研究特別指出,當前在三個核心領域的投資規模明顯超出中期實際需求,包括:
🔺再生能源發電容量:風電與太陽能的擴建速度領先電網與儲能系統發展,導致部分地區出現「有電無法輸送」的情況,進而浪費資源。
🔺電網設計選擇不當:許多地區傾向採用成本高昂的地下電纜,而非價格較低的架空電線。雖然地下鋪設在美學與抗風性方面具優勢,但在成本效益分析下並不總是最合理的選擇,導致不必要的預算膨脹。
🔺氫能基礎設施擴張過早:氫能被視為長期的綠色能源解方,尤其在重工業與長途運輸領域有潛力。然而目前氫能需求尚未形成具體市場規模,投入過多資金提早建設運輸與儲存設施,恐形成資源浪費。
能源成本上升壓力加劇產業競爭力挑戰
德國自2010年以來,能源系統總成本已增加約70%,其中大部分來自基礎建設與轉型支出。
目前德國的天然氣價格約為國際競爭對手的5倍,電價也高出2.5倍,對製造業和高耗能產業造成沉重壓力。
俄烏戰爭後,德國快速擺脫俄羅斯管線天然氣的依賴,轉向從美國與其他地區進口液化天然氣(LNG)。但LNG的價格通常遠高於管線天然氣,導致整體能源進口成本顯著上升,也加深德國國內能源價格上揚的壓力。
未來展望:追求速度還是效率?
當前德國政府處於兩難:一方面,必須快速推動綠色能源以因應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衝擊;另一方面,過快、過度的投資又可能導致資源錯置與財政浪費。
研究建議政府應強化跨部會與產業協作,在制定能源政策時充分考量區域差異與實際需求成長,避免一體適用的中央規劃。
此外,應加強電網與再生能源建設的協調性,並提升決策透明度,以減少民間投資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