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最具聲望的大學之一——哈佛,選擇公開挑戰現任美國總統川普,這不僅是一場法庭對決,更是一場政治與學術價值觀的根本衝突。川普政府以「未妥善處理反猶風波」與「拒絕配合調查」為由,凍結哈佛價值 22 億美元(約新台幣 712 億元)的聯邦研究資金,並撤銷其國際學生招收資格。哈佛大學於是憤而提告,將此案訴諸波士頓聯邦法院。
國際學生貢獻:從人數到論文數據的證明
根據哈佛官方統計,該校在 2024 學年度共錄取約 25,300 名學生,其中 6,800 名為國際學生,占比 27%。這些學生不僅學業表現出色,且是哈佛研究與全球合作的重要力量。
根據 Nature Index 資料,2023 年哈佛大學約有 7,900 篇學術論文發表,其中 46.9% 為跨國合著作品,這個比例遠高於美國大學平均的約 33%。自 2001 年以來,該比例成長已超過兩倍,顯示國際合作者對哈佛研究輸出具有長期與關鍵性的貢獻。
鉅額研究經費凍結:影響範圍橫跨醫學與科技
根據哈佛 2024 財政年度報告,校方總運營預算約為 64 億美元,其中研究經費約占總收入的 16%(聯邦來源 11%、非聯邦來源 5%)。此次川普政府凍結的 22 億美元資金,主要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等機構,原本用於下列重點研究計畫:
-
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診斷與早期治療技術開發
-
新型肺結核疫苗與傳播控制研究
-
太空放射線暴露對人體細胞老化影響
目前,這些項目已全數暫停或縮編,部分研究團隊正轉向尋求企業贊助或國際合作金援以維持營運。
美國政府要求:不只名單,更是思想審查
根據哈佛的訴訟文件,美國國土安全部長 Kristi Noem 要求校方交出近五年內國際學生參與政治抗議的影音紀錄,並要求提供學生所修課程與研究主題的完整清單。美國白宮也要求進行「思想傾向審核」,審查學生在中東、以色列、或中國相關議題的立場。
哈佛強烈反對這些做法,認為聯邦試圖違憲干預學術自由,並透過資金凍結進行「政策勒索」。哈佛校長艾倫·賈柏表示:「這是政府對大學核心價值的公然威脅,我們絕不退讓。」
台灣與亞洲學生:首當其衝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數據,2023 年共有約 29 萬名亞洲學生就讀美國大學,其中來自台灣者約 2.2 萬人,約有 4% 申請美國前 10 名大學。哈佛一向是台灣高中與大學菁英學生的首選,每年約有數十位學生錄取該校本科或研究所課程。
若國際招生資格被撤銷,將對未來兩至三年的錄取、簽證審核與在校資格產生實質衝擊。台灣數位教育與留學顧問公司已開始提醒家長預做規劃,包括:
-
同步申請英國、加拿大與歐洲學校作為備案
-
優先考慮短期不受美國政策牽制的研究型碩士專案
-
評估美國實驗室資金來源,避免選擇高度依賴聯邦補助的領域
哈佛不只是哈佛,這場官司攸關全球學術未來
對川普政府而言,這是整頓菁英學界、重建國家價值觀的政治行動;對哈佛而言,這是保衛學術獨立的生存戰。當法院作出最終裁決,不只將決定一所大學的命運,更可能重塑未來十年全球學生選校與國際研究的版圖。
對於計畫留學美國、特別是以哈佛為目標的學生與家長而言,這不再只是成績與申請文件的競爭,而是關乎價值選擇與風險管理的長期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