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根據美國商務部週四公布的報告顯示,受到強勁需求和定價能力的支撐,美國企業利潤在去年第四季飆升至歷史新高。然而,由於關稅政策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經濟學家警告,企業可能為了維持利潤率而裁員,對勞動市場構成壓力。
根據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EA)數據指出,考量存貨評價及資本消耗調整後的現行生產利潤成長2047億美元,年增率達5.4%,總額達到4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這是自2021年第二季以來最大的增幅,顯示出企業的獲利能力依舊強勁。其中,美國金融業獲利增加694億美元,非金融業增加531億美元,海外企業獲利更大幅上升822億美元。
GDP略為上修,但關稅引發的風險升高
根據報告顯示,去年第四季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率修正為2.4%,高於先前預估的2.3%,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在進口商品關稅生效前,搶先購買高價商品如汽車等,推動了支出成長。
同時,國內總所得(GDI)年增率也達到4.5%,優於前一季的1.4%。GDP與GDI的平均值,即總體產出,成長率為3.5%,被視為更能反映實際經濟活動的指標。
不過,美國總統川普自上任以來不斷推出關稅措施,最新宣布自下週起對進口汽車與輕型卡車課徵25%關稅。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目前的關稅政策操作方式不利於經濟成長,並已對企業與消費者信心造成壓力。
Brean Capital高級經濟顧問Conrad DeQuadros表示:「利潤率通常是經濟衰退的前兆,若不是因為關稅政策帶來的干擾,2025年應該不會出現衰退。」
企業是否會選擇吸收關稅成本?
雖然企業的利潤率創下新高,理論上有空間吸收因關稅導致的成本上升,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企業不太可能主動承擔這些成本。富國銀行經濟學家Shannon Grein指出:「大多數企業會選擇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或在其他方面削減支出來彌補關稅影響。」
她也提到:「雖然消費者對價格變動相當敏感,目前雖對價格調漲的接受度較高,但隨時間推移會出現疲乏現象,削弱企業持續轉嫁成本的能力。」
就業市場穩定但前景不明
根據美國勞工部資料,截至3月22日當週,初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減少1,000人至224,000人,顯示就業市場仍具韌性。不過,由於企業對經濟前景持觀望態度,招募人力的意願轉趨保守,造成失業者再就業的難度增加。
經濟學家Ryan Sweet指出:「若經濟突然轉弱,或因關稅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卻無法轉嫁,將對利潤率造成壓力,進一步引發裁員潮。」
第一季經濟成長放緩,衰退風險上升?
根據道瓊社報導,今年第一季受暴風雪與異常低溫影響,加上關稅政策不確定性,經濟成長明顯放緩。
根據美國普查局資料,2月商品貿易赤字縮小4.9%,降至1479億美元,但仍接近歷史高點。
高漲的進口需求主要反映出企業與消費者急於避開即將實施的關稅,這些貨品也迅速流向市場,而非囤積於倉庫,對GDP影響較小。儘管去年第四季經濟表現強勁,但第一季的成長動能已顯著減弱,並出現衰退風險的徵兆。
EY-Parthenon資深經濟學家Lydia Boussour表示:「我們不預期經濟活動會明顯萎縮,但未來12個月內出現經濟衰退的機率約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