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AAPL-US)秋季新品發表會進入倒數,市場預期將於9月9日推出iPhone 17系列,並於9月12日開放預購,9月19日正式上市。新機型傳出包括一款超薄設計的「iPhone Air」,以及標準版與Pro系列在處理器、相機、顯示器等方面的小幅升級。投資人正在關注,這一波換機潮是否足以推動蘋果股價走出整理格局。
AI延遲與反壟斷陰影
儘管iPhone 17被視為下一個利多催化劑,但兩大風險仍困擾投資人。首先,美國法院即將對Google搜尋業務反壟斷案作出裁決,若衝擊與蘋果在預設搜尋引擎上的合作,可能影響公司高利潤分成收入。其次,蘋果在AI領域的進度落後,AI強化版Siri與Apple Intelligence原訂今年推出,如今延至2026年,市場憂慮三星與Google的新一代摺疊與AI手機搶先卡位,帶來用戶流失風險。
華爾街觀點分歧
分析師對蘋果的評價並不一致。Melius Research分析師Ben Reitzes認為,iPhone用戶對AI延遲並不在意,未出現大規模轉投Android跡象,因此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價260美元。摩根士丹利分析師Erik Woodring則指出,蘋果若能在AI領域建立合作關係,將具備突破契機,並給予「增持」評級,目標價240美元。相較之下,KeyBanc分析師Brandon Nispel維持「中性」評級,認為蘋果估值偏高,且AI創新不足,加上Google反壟斷案風險,投資人應保持謹慎。
巴菲特持股續減,市場耐心考驗
值得注意的是,華倫·巴菲特的波克夏於第二季進一步減持蘋果持股至2.8億股,低於第一季的3億股,與2023年第三季相比,已削減三分之二。市場解讀為對蘋果短期估值壓力的審慎態度。
展望2026:新產品週期將至
儘管當前挑戰不少,但市場普遍認為2026年(明年)才是觀察蘋果的重要期間。除折疊iPhone外,蘋果還可能推出智慧眼鏡、AI功能強化的AirPods、Apple Watch新款,以及傳聞中的智能家居中樞裝置,這些新品若能落地,將為公司帶來下一波成長動能。
蘋果能否藉iPhone 17讓股價進一步突破,取決於新品銷售表現、AI戰略能否加快落地,以及美國反壟斷訴訟的進展。投資人正衡量風險與機會,在期待2026年產品升級週期的同時,也需保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