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如果美國經濟真的陷入衰退,那麼華爾街目前的熊市還遠未結束。儘管標普500指數週一勉強避開了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三日跌幅,但這並不表示市場已經觸底反彈。
股票估值和獲利預測雖已下修,卻仍高得不合情理,特別是在考慮到川普總統保護主義貿易政策所引發的經濟動盪時。
為何投資人仍過於樂觀?
根據JPMorgan與Barclays的預測,儘管目前市場主流意見尚未認定美國今年會陷入衰退,但如果貿易關稅持續、全球貿易夥伴採取報復措施,那麼衰退將幾乎成為既定事實。
JPMorgan的股票分析師警告,一旦出現衰退,將引發如「瀑布式崩跌」的情況。他們已將2025年的每股盈餘預測由270美元下修至250美元,並強調風險仍偏向放緩。
這代表今年的企業盈餘成長將趨近於零,與市場目前預估的10%成長形成鮮明對比。而這樣的預估,在美國經濟正面臨停滯或收縮、中國對抗通縮壓力、歐洲等其他主要經濟體已逼近衰退邊緣的情況下,顯得格外樂觀。
估值合理嗎?歷史經驗給出什麼啟示?
從歷史經驗來看,目前的估值依然偏高。Marlin Capital的David Marlin指出,從1980年代以來,標普500指數歷經的十次重大下跌中,中位跌幅為22.7%,而遠期本益比的中位數為13.0。
最低曾在1982年的停滯性通膨時期達到8.0,最高則在1998年達到16.0。相比之下,目前指數僅自高點下跌約17%,遠期本益比卻仍高於20,明顯超出過去30年的平均水平(約17.0)。
「科技七巨頭」的修正是否足以反映衰退風險?
雖然由「科技七巨頭」帶動的市場泡沫近年大幅推升了整體估值,如今雖已出現修正,但幅度是否足夠仍值得商榷。
Nvidia的未來12個月本益比已降至六年來最低的20.0,而標普500科技類股的本益比也降至25.0,為2023年11月以來最低。然而,這些仍未能完全反映潛在的衰退風險。
JPMorgan分析師指出,今年預估盈餘成長中,有超過一半來自於科技與通訊等對關稅高度敏感的產業。因此,一旦貿易衝突惡化,這些產業將首當其衝。
9兆市值蒸發:市場還有多少下跌空間?
上週的市場恐慌在短短兩天內蒸發了5兆美元的市值,自2月市場高點以來則累計蒸發了約9兆美元,其中絕大多數集中於科技巨頭。這樣的損失已足夠令人警惕,而若未來真的發生衰退,市場可能還將面臨更大規模的損害。
總結而言,目前的股市走勢並未真正體現出經濟可能衰退的現實風險。若政策與國際貿易關係未出現重大改善,華爾街恐怕仍未觸及真正的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