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斯拉Tesla(TSLA-US)積極推進旗下Optimus人形機器人量產計畫時,卻遇上地緣政治的現實阻礙。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4月23日的財報會議上首度證實,Optimus的生產正受到中國對稀土磁鐵出口的新一輪限制所影響,人形機器人成為中美科技角力下的最新受害案例。
稀土磁鐵:Optimus機器人的「神經中樞」
稀土磁鐵(rare earth magnets)是驅動伺服馬達、感測系統與動力模組的關鍵元件,幾乎是Optimus機器人實現人形動作不可或缺的「核心關鍵零件」。根據特斯拉原先計畫,公司預期2025年量產數千台Optimus,以作為工廠自動化的下一步。
但中國於本月宣布,針對包括稀土礦物與磁鐵等成品,實施更嚴格的出口許可制度。所有出口商都必須向中國商務部申請出口證照,流程可能長達6至12週以上,對強調快速週期的特斯拉無異於重大干擾。
中方疑慮:要求「非軍事用途」保證
馬斯克坦言,北京方面對稀土磁鐵的最終用途存有關切,希望確認其不被用於軍事用途。他強調:「這些磁鐵只是用在人形機器人上,不是武器。」但這也凸顯即便像特斯拉這樣的民用科技公司,也已無法完全避開出口管制帶來的間接風險。
投資人關注:三大潛在衝擊
1. 供應鏈延宕風險上升
若申請出口許可時間拉長,將影響Optimus既定生產節奏,進而影響投資人對其工廠自動化+AI硬體化布局的期待。
2. 成本結構可能變動
如需尋找替代來源,成本恐將上升。根據稀土產業的數據分析,中國佔全球稀土磁鐵供應比重超過85%(其中關鍵的中重稀土也佔了75%),短期內無可替代。
3. 地緣風險進一步滲透新能源產業
從晶片到稀土,科技製造鏈正逐步受到政策牽制。投資人必須重新評估跨國供應風險管理能力作為企業基本面的一環。
Optimus不是武器,卻已捲入全球戰略對抗
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原本代表的是AI與自動化的未來,但如今它也象徵一件事:科技創新無法迴避政治與供應鏈風險。這起事件不僅對特斯拉未來發展構成挑戰,也對所有依賴中國高階原料的國際企業敲響警鐘。投資人應密切觀察:特斯拉能否順利取得稀土出口證照,以及是否會因應情勢進行供應鏈重組。這不只是關於一個機器人的未來,更是全球供應鏈新秩序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