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美印貿易談判之所以進展緩慢,最大問題在於農產品的進口爭議。因為印度農業牽涉到龐大的民生與選票結構,所以政府特別謹慎。尤其在乳製品、基改作物與乙醇等問題上,雙方仍存在巨大分歧。
在川普設下的 7 月 9 日談判期限前,美國與印度的貿易談判正在加緊進行,希望敲定一項能降低關稅的協議,這將強化美國企業在印度的競爭力,並使印度免於被徵收 26% 的重稅。不過,雙方在美國乳製品與農產品的進口問題上仍存在明顯分歧,導致協議尚未成形。
為什麼印度對進口農產品這麼敏感?
雖然農業只占印度整體經濟(約 3.9 兆美元)中的 16%,但卻支撐了印度將近一半、約 14 億人口的生計。也就是說,農民在印度社會中具有極高的政治影響力。
由於農民選票對選舉結果至關重要,印度政府在 4 年前曾因推行農業改革而遭強烈反彈,最終不得不撤回政策。因此,如果開放美國便宜的農產品進口,可能會打擊本地價格,進而引發民怨,讓在野黨有機會攻擊政府。
根據過去慣例,印度在和其他國家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時,通常會把農業排除在外。因為一旦對美國讓步,也可能必須對其他貿易夥伴做出同樣的讓步。
印度與美國農業條件的差異
美國和印度的農場規模差距非常大。美國農場平均有 187 公頃的土地,而印度農民只有 1.08 公頃。
在乳牛飼養方面,美國農民通常飼養上百頭牛,而印度農民每人平均只有 2-3 頭。再加上印度農地分散且小塊,使得農業機械化進展緩慢,很多農民至今仍沿用傳統耕作方式,跟美國使用人工智慧(AI)與高科技設備的現代化農場相比,競爭力自然吃虧。
美國想賣什麼農產品?為什麼印度不同意?
美國希望印度能開放更多商品的市場,包括乳製品、家禽、玉米、大豆、稻米、小麥、乙醇、柑橘類水果、杏仁、胡桃、蘋果、葡萄、水蜜桃罐頭、巧克力、餅乾、冷凍薯條等。
目前,印度對開放進口美國的乾果和蘋果相對比較願意,但在玉米、大豆、小麥和乳製品等項目上仍有保留。像玉米和大豆,印度目前禁止進口基因改造作物,而美國品種大多是基改的。
至於乳製品在印度是非常敏感的議題。當地民眾對飲食習慣和宗教文化有特定要求,特別在意牛隻的飼料來源,而美國部分乳牛是以動物副產品餵養,這和印度的飲食文化相牴觸。
另外,美國也想賣乙醇給印度,讓印度拿來混汽油用,但印度現在大力推動乙醇汽油混合(EBP)計畫,目標是讓汽油中的乙醇含量達到 20%,以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為達到這個目標,印度本土企業已投入大量資金來建設乙醇生產設施,也成功利用國內過剩的稻米、甘蔗與玉米來製造乙醇。如果開放進口美國乙醇,不僅會打擊本土企業的投資信心,也可能讓印度剛起步的乙醇產業遭遇重大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