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貿易緊張與供應鏈重組之際,印尼與美國近期達成一項涵蓋能源、製造與航空的大型經濟協議。
這項協議的核心,是印尼主權財富基金 Danantara 計畫與美國工程公司 KBR Inc. 簽訂總值高達 80 億美元的模組化煉油廠建設合約,並搭配多項投資與採購案,以換取美方將原先計劃課徵印尼商品的關稅從 32% 調降至 19%。
印尼砸重金建17座模組化煉油廠,能源戰略全面升級
根據簡報資料,Danantara 將與 KBR Inc. 合作興建 17座模組化煉油廠。這類型的設施不像傳統大型煉油廠那樣耗時費工,而是以「模組化」的方式快速組裝,能因應不同地區能源需求,靈活佈建。
對擁有數千個島嶼、交通與基礎建設相對分散的印尼來說,這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
模組化煉油技術不僅有助於降低對進口成品油的依賴,也可強化印尼在石化鏈中的自主性,為其實現能源安全與下游產業升級鋪路。
印度尼西亞投資組合擴張
除了煉油廠計畫,印尼化學與紡織集團 Indorama 也被點名準備在美國 路易斯安那州投資 20 億美元,開發 藍氨(Blue Ammonia) 生產設施。藍氨因能搭配碳捕捉技術成為低碳氫能運輸媒介,近年來受到各國重視。該案目前仍待美國提供稅收抵減支持,才能具備經濟可行性。
另一方面,印尼還將向波音公司採購 50 架飛機,這筆交易價值約 144 億美元,成為這次雙邊協議中規模第二大的項目。根據印尼經濟部簡報,整體協議中涉及美方企業的潛在交易總額可達 340 億美元。
印尼放寬本地製造限制,美國科技與醫療企業成最大贏家
此外,印尼政府也同步宣布將放寬針對美國資訊科技與醫療設備的本地含量(local content)要求。
這項政策原先要求特定比例的產品必須在印尼境內生產,導致許多外企卻步。2024年蘋果公司甚至因未達標而遭禁售 iPhone 16,後來提出逾 3億美元投資計畫 才解除禁令。這次鬆綁規範後,像 Apple、GE 等美企可望更順利進入印尼市場,進一步拉動當地製造升級與技術轉移。
印尼想當「中國+1」?後續影響不容小覷
根據簡報內容,印尼政府預估這波降關稅與外資合作將帶動 GDP 成長 0.5 個百分點,展現出以經濟誘因換市場開放的策略奏效。尤其在全球企業尋找「中國+1」的替代生產地背景下,印尼正積極包裝自己成為下一個區域製造與能源投資重鎮。
模組化煉油廠、藍氨、波音採購案、ICT放寬條件這些看似分散的交易,其實背後都圍繞著「降門檻、吸外資、穩內需、搶區位」這個大方向。而美國在東南亞尋求安全供應鏈夥伴的需求,正好與印尼的經濟轉型目標不謀而合。
這次印尼與美國的多面向交易,已不只是單筆煉油廠建設案而已,更是一種地緣政治下的新型產業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