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製藥公司在美國市場上定價相對自由,可以根據研發成本、市場需求和競爭條件自主設定藥品的價格。這導致了美國藥品價格普遍高於其他國家。然而,拜登政府的政策如《通膨降低法案》開始讓政府對某些藥品進行價格談判,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
12月29日(優分析產業訊息中心) - 輝瑞(Pfizer)、賽諾菲(Sanofi)和武田製藥(Takeda Pharmaceutical)在內的多家藥廠計劃在2024年1月初在美國市場上調高500多種藥品的價格。這次價格上調影響超過140種不同品牌的藥物。
產業人士認為,這一次的價格調整是為了提早因應美國9月公布未來會讓10種高成本藥品的價格大幅下降,同時也是藥廠應對高通膨和製造成本上升壓力的行動之一。
根據美國2021年所制定的《美國救援計劃法案American Rescue Plan Act》,如果藥廠的藥品價格上漲超過通膨率,則需向Medicaid計劃返還差額。從2024年1月開始,這些返還可能甚至超過藥品的實際淨成本。
為了怕引起政府與社會大眾反彈,根據業界常見的做法,藥廠通常會將價格漲幅控制在10%或以下,避免引起注意。
這次即使在高通膨的情況下,藥廠在已推出產品的價格漲幅並沒有因此加速。
2023年1月,輝瑞宣布了最多價格上漲,占所有計劃上漲藥物的四分之一以上。此外,武田擁有的Baxalta和比利時的UCB Pharma也計劃提高一系列藥品的價格。
儘管今年早些時候賽諾菲承諾將在2024年降低大部分處方胰島素產品的價格,該公司仍計劃在1月對其多種疫苗提價9%。
總計,藥廠在2023年總共提高了1,425種藥物的價格,略低於2022年的1,460種。儘管藥廠對現有藥物的價格上漲有所收斂,但新上市藥物的價格仍達到了歷史新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