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山東省舉行的首場可再生能源拍賣結果出爐,太陽能發電得標價僅每兆瓦時225元人民幣(約合31.6美元),遠低於市場預期,分析人士憂心,過低的價格恐使後續新建案投資意願受挫。
此次拍賣是中國今年2月宣布市場化改革後的首例,未來各省新建可再生能源專案將透過競標決定「清算價格」,若實際電價低於得標價,發電商可獲補償。改革前,中國再生能源專案多以煤電基準價掛鉤,保障了固定收益,但也導致投資過度。
根據規則,開發商報價區間介於每兆瓦時123元至350元。最終由電網公司依序從低價標開始選取,直到滿足目標容量。山東是中國再生能源建設重鎮,率先落實新制,被市場視為全國標竿。
Jefferies分析師(Alan Lau)直言,以225元的清算價,投資人難以取得合理回報,「其他省份未必會這麼低,但除非是沿海電力需求成長強勁的地區,前景並不樂觀。」
根據芬蘭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共同創辦人Myllyvirta觀察,許多參與山東拍賣的專案已完工,因此急於鎖定固定電價出售。而在現貨市場上,山東太陽能發電近期實際在市場上「賣電」時所拿到的平均價格(捕獲電價,average capture price)一度低至每兆瓦時116元,凸顯當地供給過剩壓力。
業界人士指出,新制能減少過度投資,但若價格長期過低,可能反而使後續新增可再生能源計畫推動受阻,對中國「碳中和」長期目標形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