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當前充滿變數的國際經濟與科技發展格局中,科技產業正呈現出明顯的分歧走勢。從近期多家科技巨頭的財報與市場反應觀察可見,企業型服務與人工智慧(AI)應用成為科技股的主力成長來源,而仰賴消費市場的科技公司則仍深陷困境,短期內難以擺脫壓力。
D.A. Davidson 分析師 Gil Luria表示:「Google 和微軟(Microsoft)目前還沒受到太大影響,因為他們的業務不是針對消費者;但 Apple 和亞馬遜(Amazon)就不一樣了,Apple 很難完全避掉關稅的影響,而亞馬遜在零售這塊影響也比較大,因為很多賣家都在中國。」
企業型服務:AI 應用加速推進雲端與數位廣告業務
根據微軟與 Alphabet(Google 母公司)最新公布的財報,企業客戶對 AI 應用的需求持續上升,成為主要營收成長動力。
微軟 Azure 雲端業務的營收年增 33%,其中 AI 的貢獻從前一季的 13 個百分點上升至 16 個百分點。Alphabet 則公布其核心廣告業務的營收年增 8.5%,顯示 AI 技術整合進搜尋服務後,廣告商的投放意願顯著提升。
微軟財務長 Amy Hood 表示:「截至 4 月,我們在企業業務、LinkedIn、遊戲和搜尋這些方面的需求都還蠻穩定的。」
此外,Meta(Facebook 母公司)也因數位廣告營收強勁、超越市場預期,顯示大型平台在經濟波動下仍具吸引力;反觀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 Snap 則表示,因為經濟不確定性與廣告主傾向集中投資於規模更大的平台,公司無法提供季度營收展望。
消費型科技企業:貿易政策與消費支出疲軟
與企業導向科技公司相對穩健的表現不同,仰賴消費市場的科技公司正面臨來自多方面的壓力。高通(Qualcomm)、三星(Samsung)與英特爾(Intel)就警告,川普想重整全球貿易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已經開始影響他們的業務了。
三星對下半年展望持保守態度,並表示:「由於主要國家的關稅政策變動,需求的不確定性正在升高。」
高通則預測第三季營收將低於市場預期,反映出關稅帶來的衝擊。值得注意的是,Apple 為該公司的最大客戶,顯示其業績勢必受到牽連。
Apple 面臨的風險尤其明顯,有約 90% 的產品在中國製造,iPhone 銷售約佔公司一半的營收。根據《路透社》的報導,Apple 計劃讓大部分在美國銷售的 iPhone 生產轉移到印度,以減少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的影響,但也傳出 Apple 應該不會大幅漲價,以避免流失市場份額,因此可能得自行吸收生產成本上升的壓力。
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也引發亞馬遜供應鏈與價格策略上的不確定性。根據《路透社》的報導,有些在亞馬遜上賣中國製商品的第三方賣家為保住利潤,計劃不參加 7 月的 Prime Day 年度購物活動。
雲端資源供不應求:市場視為 AI 商機大爆發的前兆
此外,先前有市場擔憂科技巨頭是否為支撐 AI 需求而過度擴張數據中心容量,但部分分析師認為,微軟公布的強勁業績顯示這些疑慮可能被高估。儘管微軟與 Alphabet 都指出目前雲端資源仍處於供應緊張狀態,市場反而將此解讀為 AI 需求強勁的訊號。
微軟財務長表示:「我們原本希望在第四季結束前,雲端容量能夠達到供需平衡。不過如大家這一季看到的,需求持續增加,所以年底前供應還是會有些吃緊,但這讓我們對市場前景感到樂觀。」
巴克萊(Barclays)分析師表示:「AI 的貢獻大幅增長,代表只要雲端資源跟得上,AI 的成長潛力非常驚人。」
總結:企業型服務成長明確,消費型科技仍待觀察
總體而言,從財報表現與市場動態可明確看出,企業導向的科技業務正在引領市場新一波成長潮流。AI 技術快速商業化,結合雲端與廣告平台需求,使微軟、Google、Meta 等企業型服務公司受惠。
相對地,消費型科技公司(如 Apple 與亞馬遜)在面對消費支出疲軟、供應鏈不穩與貿易政策風險等多重挑戰下,仍需時間調整策略並尋求突破。
未來幾季,科技股的走勢將高度取決於 AI 應用是否能持續擴展,以及消費端需求何時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