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商品實施更高進口關稅,中美貿易衝突急速升溫。這波關稅不僅針對中國,也波及像越南等中國生產基地外移的國家。中國則以對等關稅回擊,雙方陷入一場難以短期解決的經濟「消耗戰」。
一位中國政策顧問表示:「誰先妥協誰就輸了,這是一場比誰能撐更久的博弈。」
但這場對抗的核心問題是:中國有勝算嗎?
中國面臨的戰略限制有哪些?
1️⃣市場替代效應有限:
中國雖嘗試拓展亞洲與歐洲市場,但這些區域的市場規模遠不如美國,且自身也受到全球關稅與經濟放緩的影響,不見得願意接納更多中國商品。
2️⃣人民幣貶值風險高:
貨幣貶值雖可降低出口價格、緩解關稅壓力,卻可能導致資本外流與外國投資信心下滑,中國至今僅容許人民幣有限貶值,顯示顧慮頗多。
3️⃣刺激政策代價沉重:
補貼、退稅等政策恐加劇產能過剩與通縮壓力,也不利中國持續進行產業升級。
4️⃣關稅反制空間有限:
美中貿易不對等,中國對美出口為進口的三倍,即便對美徵稅,影響力仍有限。
「精準打擊」是否成為中國王牌?
儘管整體經濟工具受限,中國仍具備「精準反制」能力。例如:
🔺將稀土列入出口管制清單,影響美國國防與高科技產業。
🔺阻止TikTok美國業務出售,利用技術出口許可制度作為談判籌碼。
🔺對部分美國企業實施制裁,並擴大「不可靠實體清單」。
復旦大學學者Wu Xinbo指出:「中國現階段優先考慮的是保持克制,其次是採用不對稱手段,例如出口管制,這些都屬於『精準打擊』。」
※不可靠實體清單是中國商務部於2019年設立的一項制度,其目的是針對「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安全或發展利益」的外國企業、組織或個人,採取限制性措施。
政治抗壓力,中國具有優勢?
儘管經濟層面處於劣勢,中國在政治層面可能擁有優勢。與美國國內的示威抗議與媒體監督不同,中國內部高度控管訊息,能有效壓制社會不滿情緒。此外,習近平政府亦可推出財政與貨幣刺激方案,以穩定經濟與民心。
香港大學財務教授Zhiwu Chen強調:「這場戰爭最終比的,是誰能更有效管理國內社會的能力。川普面臨選舉與輿論壓力,而中國幾乎沒有這層限制。」
總結來看,中國短期內難以透過傳統貿易與經濟手段戰勝美國,但若拉長時間軸,其高度的國內控管能力、政策彈性與逐步強化的產業基礎,或許能讓其在「消耗戰」中爭取到更多主動空間。
然而,這場博弈的勝負並不單靠數字與制裁,更取決於雙方政府如何動員國內資源、調節民意與維持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