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長龔明鑫今(19)日出席「2025 國際金融與資產管理趨勢論壇」時指出,面對美中貿易戰與川普 2.0 關稅挑戰,台灣經濟表現依然強韌,人均 GDP 與股市表現優於亞鄰。他強力反駁外媒「台灣病」觀點,直言「台灣沒有病」,真正問題源於中國內需疲弱導致的低價傾銷。他強調政府將透過特別預算協助產業轉型,並鎖定半導體與 AI 為核心,重申「算力即國力,而算力的基礎是電力」,持續致力讓 AI 導入百工百業;他更呼籲金融業應將資金引導至國內實質建設與海外佈局,打造台灣經濟「日不落」願景。
強調台灣經濟體質強健,無懼「看衰論」
龔明鑫獲邀出席「2025 國際金融與資產管理趨勢論壇」,以「關稅與國際經濟金融前瞻」為題發表演講。
針對近期《經濟學人》或外界部分看衰台灣經濟的言論,龔明鑫列舉多項數據強力回擊。他指出,從 2018 年美中貿易戰、2020 年 COVID-19 疫情到近期局勢,台灣不僅未如預期般衰退,反而展現驚人韌性。
「台灣沒有病,有病的是那些講我們有病的人!」龔明鑫強調,台灣股市從 2016 年的 8,000 多點成長至 11 月最高已超過 27,000 點,人均 GDP 預計明年突破 4 萬美元,且物價控制優於日韓新等鄰國。他直言,國際市場目前的亂象,主因是中國國內消費疲弱,將過剩產能以低價傾銷至全球,這才是導致傳統產業受創的主因,而非台灣經濟體質出問題。
迎戰川普 2.0:關稅是挑戰也是轉單機會
面對川普政府可能重啟的高關稅政策(川普 2.0),龔明鑫分析,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因最惠國待遇因素,基礎關稅可能面臨 20% 左右的壓力,此外還需關注「232 條款」對半導體、機器人、電動車等特定產業的國安調查。
然而,危機中也藏有轉機。龔明鑫表示,隨著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中國產品在美市占率已大幅下滑,這空出來的市場正是台灣的機會。政府已編列特別預算,其中經濟部獲配約 460 億元,將透過「金融支援」、「中小微企業加碼」、「開拓多元市場」及「產業升級」四大措施,協助企業在變局中搶單並升級。
產業新戰略:從硬體代工轉向「解決方案」輸出
談及產業佈局,龔明鑫指出,台灣已從過去單純的硬體零組件供應,進化為「解決方案」的提供者。他以 AI 產業為例,台灣不僅掌握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與封裝(如 CPO 矽光子技術),更在伺服器與 AI 應用端佔據關鍵地位。
「算力就是國力,而算力的基礎是電力。」他強調,未來將推動「五大信賴產業」(半導體、AI、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並透過 AI 導入百工百業,提升能源效率與生產力,確保台灣在 AI 時代不可撼動的地位。
喊話金融業:資金與產業應形成「良性循環」
最後,龔明鑫對在場金融業者提出深切期許。他指出,台灣擁有龐大的保險與儲蓄資金,若僅是用於購買海外公債或炒作房股,不僅面臨高昂避險成本,也無法厚植國力。
龔明鑫呼籲金融界應將資金引導至國內的「實質建設」,包括再生能源、長照體系及社會住宅;同時,應支持台商的海外佈局。當台商在海外賺錢後回饋母國研發,金融業提供資金支持,才能形成「產業、資金、人才」的良性循環,真正實現台灣經濟「日不落」的長期願景。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