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近年生成式AI熱潮點燃資料中心建設狂潮,從ChatGPT、影像模型、雲端平台,到無所不在的智慧應用,背後都需要龐大的運算資源,而這些資源不只仰賴硬體,更仰賴——電。
亞馬遜、Google、微軟等科技巨頭因此不再甘心做「用電戶」,而是主動變成「電力直購者」,甚至共建或共址電廠,直接從源頭拉電。
共址資料中心:企業繞過電網的新路線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公開表示,若再度執政,將推動政策鼓勵大型企業自建電廠,以確保 AI、半導體與軍工等關鍵產業在能源上「不依賴他人」。此言一出,引發能源產業與監管單位高度關注。
以亞馬遜與 Talen Energy 的合作為例,該公司在賓州蘇斯奎哈納核電廠旁設立資料中心,規劃使用多達 1,000 兆瓦的直供電力——相當於一座中型城市的耗電量。
然而,這項擴電計畫遭到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RC)兩度否決,主要擔憂是:當企業獨占發電資源,將如何影響整體電力市場與公共電網的運作?
📌共址(co-location)模式指的是資料中心與發電廠設於同一地點,企業可直接取得電力,而不需透過電網分配。
共址模式對美國能源結構的衝擊
🔌對電力市場的遊戲規則
傳統上,美國的電力由發電廠供應進入批發市場,再透過公共電網配電給消費者。這套架構保障價格透明、供電穩定。然而共址跳過這層機制,形成「企業直購」,造成幾大變化:
🔺批發市場供應量減少 → 其他用戶電價上升
🔺電價彈性與競爭性降低 → 市場被大型企業主導
🔺分配機制失衡 → 小型用戶與公共服務單位成為「弱勢」
⚡電網壓力上升、公共資源受限
共址模式讓企業不再使用電網輸電服務,使公用電力公司的收入減少。這對整體電力基礎建設造成三大影響:
🔻電網維護與升級資金短缺
🔻儲能與備援容量投資意願下降
🔻再生能源併網能力被拖累
尤其當高耗能資料中心選擇私接電廠,原本仰賴大用戶支付維護成本的公共電網,將陷入「小用戶為大企業埋單」的逆向補貼困境。
能源公平性陷入爭議
FERC 拒絕亞馬遜擴電的核心理由是公平性:若企業能透過特殊契約取得穩定又低價的電力,其他家庭與中小企業卻得面對更貴、更不穩的供電,等於讓公網變成「兩套制度」。
這不只會撕裂市場,也動搖了電力作為「公共服務」的基本原則。
商業模式與政策監管將大幅改變
共址的崛起,正逐步將能源產業導向一種新的模式:企業自建電源、自管電力、自訂供應策略。
未來的發電設施可能變成:為單一企業專屬供電的「私有電廠」與科技與能源企業合資打造的混合型電源網。且將使用分布式電力與AI調度結合的新型商業模式。
但這也意味著監管機構如FERC,需急速更新規則,以因應能源主體從「公部門主導」變成「私部門創新驅動」的現實。
結語:共址不是壞事,但要玩得公平
從亞馬遜的爭議可以看出,共址模式雖為企業提供了一條高效率的能源解法,但若無監管機制的配套,將可能讓公共電網承受沉重代價。
未來,若共址成為趨勢,政府與產業界都必須回答一個核心問題:「電,是不是還是一種公共資源?」
企業建電廠不是問題,問題是——當這種模式蔓延時,整體能源制度是否還能維持公平、穩定、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