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哈薩克擬擴大燃料出口,鎖定中國、印度與中亞市場

2025年07月23日 14:3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哈薩克能源部近日表示,該國計劃大幅提升成品燃料對外出口比重,主要鎖定中國、印度與中亞國家,藉此因應這些地區對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並鞏固哈薩克在亞洲能源版圖中的戰略地位。

這項政策構想已納入政府最新通過的《2025–2040年石油煉製產業長期發展戰略》中,象徵該國正在逐步轉型為出口導向的能源加工國家。

三大煉油廠現代化升級,產能達每日35萬桶

哈薩克的石油煉製產業主要依賴三座大型煉油設施,分別位於:

  • 北部的巴甫洛達爾(Pavlodar):供應鄰近俄羅斯邊境與北方工業城鎮;

  • 南部的希姆肯特(Shymkent):接近與烏茲別克的邊界;

  • 西部的阿特勞(Atyrau):鄰近裡海油田,連結上游原油生產與下游煉製產業。

三座工廠均已完成現代化改造,總年產能約為1,700萬公噸,相當於每日可煉製約35萬桶原油。這些升級工程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也使哈薩克具備進一步開拓外銷市場的基本條件。

內需穩定成長,出口成長成為驅動主軸

根據能源部預估,哈薩克國內燃料需求將以每年約2%的速度穩健增長,這主要受到城市化進程與工業活動擴張的驅動。然而,這樣的內需成長幅度相對有限,難以完全吸收本地煉油產能的持續擴張。

因此,政府將「擴大出口」視為未來產業升級的關鍵。透過擴大成品油對中國、印度與中亞國家的供應,可有效分散市場風險,並為煉油產業創造更高附加價值。

借重外資引入,活化30億桶原油儲備潛能

哈薩克坐擁約30億桶已探明原油儲量,位居中亞地區之冠。為確保長期戰略順利推動,能源部指出,未來可能進一步吸引外資參與煉油廠升級、出口基礎建設與跨境物流網絡的建設。例如:

  • 投資輸油與輸氣管線:強化對中國與中亞的陸路運輸能力;

  • 提升儲運設施與港口容量:便於未來透過裡海港口銜接歐亞陸橋;

  • 技術升級與綠色煉製:引進先進加工與減排設備,因應日後國際碳規範要求。

透過與國際能源企業、金融機構及基礎設施營運商合作,哈薩克將能在能源轉型與出口升級間取得更大彈性與籌碼。

區域視角:中國、印度與中亞成為燃料新藍海

根據IEA等機構預測,至2040年,中國與印度將占全球新增石油需求的近一半,兩國不僅經濟成長快速,也逐步淘汰高污染燃料,轉向進口品質較高、低硫成品油。

哈薩克具地理優勢與現代化煉製能力,可望成為這些國家多元化供應來源的重要選項。

📌特別是中國市場已有現成的「中亞-中國管線系統」,過去主要輸送原油,未來也可能擴及成品油;
印度則可能透過海陸轉運模式或中亞物流網導入哈薩克燃料,需仰賴區域合作與物流整合;
中亞鄰國如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等,則長期依賴哈薩克供應基礎燃料,具有穩定市場基礎。

隨著全球能源市場逐步重構,尤其是在俄羅斯出口受限與歐亞陸路運輸需求擴張的情勢下,哈薩克逐步塑造「中亞加工與轉運中心」的角色。若能有效結合煉製升級、區域合作與基礎設施強化,其在未來亞洲能源鏈中的影響力將不容小覷。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燃料
石油
汽油
柴油
煉油廠
哈薩克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