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計畫公開
中國與俄羅斯於近日揭示一項龐大的太空合作計畫:國際月球科研站(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ILRS)。
根據中國航天部門發表的最新簡報,該計畫預計於2035年前完成基地建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計劃在月球表面建立一座核能發電站,以解決長期能源供應問題。
該基地將落腳於月球南極地區,這裡地形特殊、可能蘊藏水冰,是未來太空人長期駐留的潛力地點。
核能與太陽能並進,月球能源系統將全面部署
由中國「嫦娥八號」任務領軍的這波科研基礎設施建設,預計於2028年進行。此次任務將攜帶各種技術模組,包括建材製造設備、模組化結構與能源供應系統,為未來基地建設進行前期實地驗證。
月球表面的晝夜周期長達地球時間的28天,意味著太陽能板在長時間夜晚無法運作。
因此,中方提出以核能作為主能源方案,同時輔以大規模太陽能陣列。這項能源策略將大幅提高基地自持力,避免依賴地球補給。
與美國Artemis計畫交鋒,太空勢力版圖重新洗牌
這項月球科研站計畫,時間上幾乎與美國NASA的Artemis(阿提米絲)計畫重疊。美方目標是在2025年底重新登陸月球,並建立月面基地作為未來火星任務的中繼站。
相較之下,中俄的ILRS則更強調多國科研合作與長期能源基礎建設。
儘管兩者定位略有不同,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美太空競爭的新階段。從技術布局到國際影響力,雙方都試圖在月球這個「地球以外的戰略據點」中搶佔話語權。
中國推動「555計畫」,打造開放式國際科研平台
為了拓展國際參與度,中國同步推出了名為「555計畫」的全球招募方案,將邀請:
🌕50個國家參與協作
🌕500間科研機構加入研發
🌕5,000名科學家與工程師參與科研與實驗設計
這項舉措不僅強調中國作為科技強國的國際地位,也象徵其在太空領域中提出「開放合作」的政策立場。透過共享研究成果與資源,中方希望ILRS成為下一個全球高階科學合作平台——只不過這次的地點不在瑞士阿爾卑斯山,而是在月球的南極冰原。
從科幻走入現實,人類邁向「月面常態化」時代
綜合來看,中俄提出的月球科研站計畫,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重大突破,也標誌著人類文明邁入「月面常態化」的歷史轉捩點。
若能如期建成並有效運作,這座基地將可能開啟未來人類在地外天體長期居住的可能性,也為下一波深空探測——如火星殖民與小行星開採——建立重要基礎。
面對這樣的趨勢,我們或許該重新審視「地球人」的身份,因為不久的將來,「月球居民」可能就不只是科幻小說的想像,而是一個國際註冊的科研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