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4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最近,比亞迪(BYD)、吉利(Geely)和上汽(SAIC)三大中國電動車巨頭不約而同,將歐盟告上法庭。他們認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的額外關稅不合理,於是向歐洲聯盟法院(CJEU)的普通法院提起訴訟。
此外,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CCCME)也加入戰局,單獨提交了一份申訴,希望為整個產業發聲。訴訟文件顯示,他們在最後期限的前一天完成提交,而普通法院通常需要18個月處理此類案件,且敗訴後還可上訴。
高額關稅的來龍去脈
事情的起因是去年10月,歐盟在反補貼調查後,對中國電動車額外徵收關稅,比亞迪為17%,吉利18.8%,而上汽更高達35.3%。這些額外關稅是在標準汽車進口關稅10%的基礎上增加的。
讓人意外的是,這次調查並非源自業界申訴,而是歐盟執行委員會自行發起,屬於非常少見的操作。
中國電動車商不滿的三大理由
補貼認定存疑:中國車商質疑,歐盟對補貼和對歐盟產業造成的傷害的評估並不公平。
特斯拉稅率爭議:特斯拉雖是從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重要品牌,但並未被列入抽樣調查,因此只需支付7.8%的關稅。相比之下,其他合作企業如比亞迪和吉利則需承擔20.7%的更高稅率。
上汽高關稅的爭議:上汽因被歐盟認定未充分配合調查,導致稅率飆升至35.3%,他們認為這是歐盟基於片面事實所作出的裁決。
雙邊談判與市場影響:未來何去何從?
自去年9月以來,歐盟與中國一直在就「最低價格承諾」展開談判,希望避免雙方進一步衝突,但雙方尚未達成具體協議。同時,歐盟執行委員會需在未來兩個月內準備答辯,以應對這些法律挑戰。
「最低價格承諾」就是中國車商對歐盟說:「我們保證不會把電動車賣得太便宜,以至於壓垮你們的車商。」歐盟覺得中國的車太便宜,可能有政府補貼,讓歐洲車商無法競爭,所以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額關稅。但如果中國車商同意在歐洲以一定的最低價格賣車,歐盟可能就會降低或取消這些關稅。這樣,雙方都可以避免進一步的貿易衝突。
這些高額關稅若持續下去,將直接影響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的市場競爭力,迫使中國車商重新調整策略。例如,他們可能考慮將部分生產線遷至歐洲,以避免進口關稅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