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北地區,一座於今年三月啟用的寧夏寶豐能源 (600989-SS ) 廠房,能夠每年將數百萬噸煤炭轉化為塑膠製造所需的化工產品。這座投資達 480 億人民幣(約 67 億美元)的新廠,是中國煤轉化產業最新的代表,展現出中國將煤炭「煉成」油品、天然氣與化工產品的戰略意圖。
這項技術被視為減少對能源進口依賴的重要途徑,在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背景下顯得格外關鍵。
成長動能:便宜煤與政策支持
煤轉化產業正在以多年未見的速度成長。中國石油和化工規劃院的數據顯示,去年該行業共轉化 2.76 億噸煤為化工品、油與氣體,相當於歐洲一年煤炭使用量的水準。若既有與計畫中的項目全部落實,產能在五年內將翻倍,並以合成天然氣與液體燃料為主。
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 的聯合創辦人 Lauri Myllyvirta 表示,這一波擴張同時滿足了兩大需求:一是降低對石油與液化天然氣進口的依賴,以防遭到海上封鎖;二是為新疆等低開發地區引入投資。隨著中國國有企業獲得政策支持與融資便利,資本成本降低,也讓投資更為可行。
煤價下跌推動盈利
該產業能夠存在並持續擴張,主要源於中國對能源安全的高度重視。過去這種高成本產業僅在納粹德國和南非種族隔離時期被大規模部署,其他煤炭資源豐富的進口國,例如印度與印尼,也曾嘗試引進相關技術,但經濟效益始終無法成立。即便在中國,產業發展也曾因經濟性受限而一度停滯。2010 年代初期的擴張最終因 2014 年後油價暴跌而受挫。
近年來,隨著油價維持在每桶 70 美元以上,加上中國國內煤價低廉、觸及四年低點,也讓煤化工的經濟性改善。產業經濟性顯著改善。與此同時,自川普政府任期以來中美矛盾升溫,更加深了北京對能源進口依賴的疑慮,進一步推動煤轉化項目發展。
煤製氣成為增長最快的領域。根據中國煤炭協會和國信證券等數據,目前在建產能約為過去十年的四倍,未來將使年產能增至 195 億立方米,相當於去年中國 LNG 進口量的五分之一。主要新建廠房集中在中國西北地區,其中僅已在建項目就達 120 億立方米,另有 100 億立方米規劃中。
在成本方面,煤製氣價格每立方米不到 2 元人民幣(約 0.28 美元),比進口液化天然氣便宜近三分之一(不含氣化與運輸成本)。同時,煤製化工產品利潤也有所回升,今年七月底煤基烯烴的利潤達到每噸 800 至 900 元人民幣(約 112 至 126 美元),而石腦油或丙烷等油基原料製成的烯烴則虧損約 200 元人民幣(約 28 美元)。
高成長背後的隱憂
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數據,去年煤轉化生產的油氣和化工品折合為 3800 萬噸油氣當量,僅佔中國當年 6.85 億噸進口油氣的 6%。然而,這一模式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項目投資龐大且高碳排。在需求成長放緩、石化產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若油價如預期下跌,部分項目可能面臨取消風險。更長遠來看,北京的氣候政策成為最大不確定因素。根據 Tu 研究顯示,煤製氣在轉化過程中釋放的二氧化碳,幾乎是天然氣燃燒時的三倍。
有分析認為,這些排放已經是中國落後於 2025 年碳強度目標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北京最終認定環境成本大於能源安全收益,產業未來將面臨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