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攜手MIT衍生新創簽署融合能源協議 預計2030年代初開始供電

2025年06月30日 23: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Alphabet旗下Google週一宣布,已與麻省理工學院(MIT)衍生新創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簽訂合作協議,將自美國維吉尼亞州的一項融合能源計畫採購電力,該技術被視為模仿太陽和恆星的能量來源,但這個技術目前尚未在地球上商業化。

根據雙方協議,Google將直接購買CFS所建ARC計畫的200 Megawatts電力,此為融合能源技術首宗企業電力採購協議。ARC計畫規模共計400 Megawatts,預計座落於維吉尼亞州,該地匯聚全球規模最大的高耗能資料中心群。不過,這項協議的財務細節尚未對外揭露。

優分析使用者請直接點擊連結觀看報告:全球三家「核融合」領先公司、CSP大廠最新核能布局全揭密

科學家數十年來一直嘗試以雷射或大型磁體,推動融合反應,藉由迫使輕原子結合釋放大量能量。2022年,美國加州的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曾透過雷射短暫實現「淨能增益」實驗,但要達到所謂的「工程平衡點」—也就是輸出的能量大於整個融合電廠啟動反應所需的能量—依然十分困難。而若要進一步將融合反應商業化,反應必須長時間穩定維持,而非偶發現象。

Google先進能源部門主管Michael Terrell在記者會上坦言:「我們確實還面臨一些重大的物理與工程挑戰,需要逐步克服,才能實現商業化與規模化。但這正是我們現在就要投資的目標,好在未來實現它。」

隨著人工智慧(AI)競賽加速推動全球用電需求,科技巨頭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各種新興核能解決方案,期望緩解電力瓶頸。除了傳統核分裂(fission),融合能源(fusion)近年也迅速獲得青睞,根據標普統計,全球50家新創公司已累積超過71億美元的資金。但與核分裂不同,融合反應不會產生大量放射性廢棄物,若技術成功,還有望協助抑制氣候變遷。

CFS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Bob Mumgaard表示,ARC計畫預計在2030年代初開始發電,但仍需先突破科學關卡。他指出:「若沒有合作,沒有設下大膽目標並全力以赴,就永遠無法跨越這些挑戰。」他也提到,ARC電廠將讓CFS累積「試運階段」經驗,了解融合設備的運轉穩定性與故障頻率。

Google同時宣布,將加碼對CFS的投資,但未透露金額。早在2021年,包括Google在內的多家投資者已共同投入18億美元資金協助CFS發展。Mumgaard表示,CFS目前正在進行的募資規模,與2021年那輪相當。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