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成為國安風險,迫使其加速調整能源政策,從管線輸氣轉向以LNG進口為主的新模式。德國透過部署浮動終端(FSRU)應急,同時推動陸上終端與綠氫設施建設,展現短期補位與長期轉型的雙軌佈局。
緊急部署浮動LNG終端
為立即替代俄羅斯輸氣,德國自2022年開始快速部署FSRU浮動終端,這類設施能迅速上線並接收來自全球的液化天然氣貨輪。主要部署項目包括:
♦️ Wilhelmshaven I(威廉港):2022年啟用,為德國首座FSRU終端,營運方為Uniper。
♦️Brunsbuettel(布倫斯比特):2023年投入營運,原由RWE營運,現已交由德國國營能源終端公司(DET)接管。
♦️Mukran(穆克蘭):位於波羅的海的Ruegen島,目前僅剩一艘FSRU Neptune在運作,另一艘因使用率較低,於2024年2月取消。但預期2025年的冬季需求會上升,開始擴建招標,計畫於2027年重啟第二座FSRU,恢復年處理量至135億立方公尺。
短期政策的主要目標為「迅速填補進口缺口」,且與歐盟規定同步,持續要求天然氣儲存量需達一定水準以備冬季之需。
陸上終端、氫能與氨能
在短期FSRU部署的同時,德國亦積極推動長期能源基礎建設,轉向更具永續性的能源模式。這些規劃多數將於2026至2030年間陸續完成,核心項目包括:
🔷 Wilhelmshaven II:預計在 2025 到 2029 年之間開始建置陸上接收站與氨裂解裝置,將支持綠氫製造,規劃建設200MW電解設備,利用風能發電分解水產生氫氣。
🔷 Stade(施塔德):Hanseatic Energy Hub已於2024年拍板興建陸上氨能就緒終端,預計2027年營運,投資達10億歐元(約11.4億美元)。
🔷 Brunsbuettel 陸上終端:預計2026年底啟用,屆時鄰近的氨能接收設施有可能也同步啟用。
此外,Lubmin與Mukran港口亦被規劃為未來氫氣與氨能進口的重鎮,顯示德國能源政策不僅著眼於天然氣替代,更放眼於「去碳化能源轉型」的戰略布局。
政策轉向帶動能源轉型
德國的天然氣政策轉型,是歐洲能源版圖劇烈變動的縮影。短期內以FSRU應急補位,長期則逐步佈建氨能與氫能導向的基礎設施,顯示德國已將能源轉型視為國安與產業發展的雙重議題。這不僅影響全球LNG供應鏈,也為相關工程、設備與再生能源產業帶來龐大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