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來勢洶洶
2023年上半全球電動汽車整體銷量成長49%、達620萬輛;中國市場就佔了其中的55%、銷量為340萬輛,第二大市場分別是歐洲(其中德國最大)和美國。
根據Insideevs資料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前十大電動車品牌中,有六家來自中國,且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
排行 |
品牌 |
市占率 |
銷量(萬輛) |
1 |
比亞迪(中國) |
20.4% |
119.1 |
2 |
Tesla(美國) |
15.2% |
88.9 |
3 |
BMW(德國) |
3.8% |
22.1 |
4 |
廣汽埃安(中國) |
3.6% |
21.2 |
5 |
福斯(德國) |
3.6% |
21 |
6 |
上汽通用五菱(中國) |
3.3% |
19.2 |
7 |
賓士(德國) |
2.8% |
16.5 |
8 |
理想(中國) |
2.4% |
14 |
9 |
Volvo(中國) |
2.4% |
13.8 |
10 |
長安(中國) |
2.3% |
13.5 |
中國不僅是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其電動車滲透率也在迅速提升,2023年達到約30%,預計2024年將達40%。
這一增長得益於中國強大的本土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比亞迪之外,蔚來、小鵬、理想等中國新興電動車品牌也在迅速崛起,推動了中國車廠的高市佔率,內需市場份額已超過50%,並有持續增長的趨勢。
此外,根據DIGITIMES觀察,中國本土品牌不斷壓縮外來品牌,除了特斯拉、BMW等美國、歐洲知名品牌市占率衰退之外,日廠像是三菱汽車(Mitsuibishi Motor)更已宣布退出中國市場,韓國車廠也經營得很艱辛。
中國品牌價格競爭激烈
目前中國電動車市場已進入了價格競爭的情況。
例如市佔第六的上汽通用五菱,曾推出一款只賣2.98萬人民幣的電動車(台幣不到15萬)!雖然很容易故障,但維修相對方便。日本名古屋的一位教授更針對該車款進行拆解分析,得出該款車利潤不到88元人民幣(台幣不到500)!根據該品牌官網顯示售價目前為3.28萬人民幣。
儘管利潤很微薄,可是在中國「新能源積分政策」支持下,這款廉價電動小車曾賺取價值超過13億的積分。
附註:新能源積分類似碳權的概念,中國政府該政策要求汽車製造商生產新能源車以獲得積分,積分雖然不能直接換成現金,但可以在製造商間進行交易、為公司帶來經濟效益。
這是比較極端的例子,展示了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政策如何受益於政策迅速增長,且還藉由規模經濟和高效生產的優勢,積極降低產品售價。
以2023上半年為例,中國純電動車的平均售價為3.3萬美元,不到美國平均7.29萬美元、歐洲平均7.17萬美元的一半。
中國電動車搶下多國市占第一
除了價格低,中國電動車品質和技術方面也有所提升,也因此拓展到東南亞、中南美等市場目前看來很成功。
JATO Dynamics最新報告中(汽車市場研究公司),揭露中國電動車在這些地區佔據主導地位:
中國電動車品牌 |
2023上半年當地市占率 |
印尼 |
29% |
菲律賓 |
33% |
馬來西亞 |
28% |
泰國 |
79% |
俄國 |
91% (因受到西方制裁) |
南美洲(巴西、智利) |
27% |
墨西哥 |
30% |
中國電動車廠現也預計將這些優勢來擴散至歐美市場。例如比亞迪在歐洲推出的電動車型售價為4萬歐元和2.89萬歐元,而特斯拉的Model 3約4.3萬歐元、Model Y 約5.5萬歐元,顯然比亞迪更有價格優勢。
在中國、歐洲與美國電動車品牌市占率都有前三名的特斯拉,面對大環境不利與競爭,也計劃在位於柏林附近的工廠生產售價約為2.5萬歐元的電動車,來提高消費者購買意願。
特斯拉其實一直很積極想辦法減少造車成本,只是仍充滿挑戰。
特斯拉減少成本的路上面臨挑戰
挑戰一:高度依賴的廠商被競爭對手收購
執行長馬斯克在2023/3就有表示要將下一代電動車組裝成本減半,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關鍵在於,用一體化壓鑄(gigacasting)技術把汽車的主體結構和底盤框架組合起來。
而種能節省時間和金錢的技術,特斯拉主要是依賴四家廠商來完成。
其中的Tooling & Equipment International (TEI),據路透社資料顯示,2017年就開始協助特斯拉開發Model Y,後來也一直參與特斯拉 Model 3、Cybertruck 及其重型卡車Semi等大型鑄造模具設計。
如此高度依賴的公司,2023年被美國通用汽車(GM)以不到1億美元收購,通用汽車也因此掌握一體化壓鑄技術。
隨著TEI離開特斯拉供應鏈,特斯拉也要補足該供應缺口,甚至在內部開發此類關鍵專業知識,以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
挑戰二:美國罷工延伸到特斯拉身上、墊高成本
9月中美國汽車工人工會(UAW)針對底特律三大車廠發動罷工要求加薪,雖然事件隨車廠答應要為工人加薪而結束,但很有可能會延燒到特斯拉車廠、墊高其成本。
特斯拉如今持續和同業打價格戰,所以這些墊高的成本無法轉嫁到售價上,也成為未來的隱憂之一。
鴻海(2317-TW)認為大環境助漲商機
鴻海則在法說會上表示,電動車如今為降低成本、價格競爭趨向激烈的大環境,有望是鴻海的機會。
因為鴻海提出了委託設計製造服務CDMS的商業模式,該模式與過去車廠自己全部生產不同,CDMS模式下鴻海將承擔大約80%的生產工作,幫助車廠客戶能更好的控制成本,以及加快車款上市速度,讓客戶更專注在行銷、新技術開發,和未來陸續軟體服務應用上。
目前鴻海正在洽談14個潛在CDMS模式客戶!加上以納智捷知名販售、鴻海打造的電動車Model C,預計會在2024年開始貢獻營收。所以鴻海認為2024年會是營運較關鍵轉折的一年,且對於2025年毛利率10%的目標維持不變。
從法人預估共識來看,的確認為2024年營運會有較明顯的成長,不過目前對鴻海毛利率看法仍偏向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