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中美貿易關係緩和之際,中國近期進一步強化對戰略礦物的出口控管措施,不僅擴大監管範圍,也啟動走私查緝專案行動。受影響的礦物包括鍺、鎵、銻與稀土等,這些金屬被廣泛應用於半導體、電動車及國防等領域。
雖然制度持續收緊,但在美中貿易降溫的背景下,中方仍對部分美國企業釋出彈性,形成「規則收得緊、窗口開得準」的操作模式。
制度化控管全面升級
中國對關鍵礦物的出口管制並非始於今年5月,自2023年以來,北京已逐步建立制度性框架,包括建立出口許可制度與技術禁令:
📅 2023年12月,中國禁止出口稀土磁體製造技術。
📅 2024年初,提出限制鋰電池與加工技術出口。
📅 2024年4月,新增七項稀土元素與其相關製品納入出口管制清單。(見此報導)
目前,中國對鍺、鎵、銻、石墨等的出口也均實施許可制度,部分金屬(如鍺與鎵)對美出口仍處於明確禁令中。中國掌握這些金屬的全球供應主導權,其政策策略也從臨時限制,逐步轉向長期、制度化管理。其中,稀土更是中國的重要籌碼之一,中國生產了全球約 90% 的稀土,並主導其精煉與出口,對全球供應鏈具有高度影響力。
生產流程全面納管
5月12日,中國商務部宣布針對戰略礦物實施更嚴格的出口管理措施,監管範圍涵蓋開採、加工、報關到最終銷售。官方聲明指出,這些礦物涉及國家安全,目標為建立「可監督、可追蹤、可審核」的出口管理體系。
同日,商務部、工信部、公安部、國安部等單位在湖南長沙召開聯合會議,強調「預防為主」的原則,防止礦物非法流出,並強調各部門須明確負責所轄環節,將監管責任落實到每個環節。
專案行動嚴打走私漏洞
為了讓這套制度落實,中國政府在5月9日啟動專案行動,嚴厲打擊戰略礦物走私行為。商務部指出,有外國買家與境內業者合作,透過虛報、隱匿與轉運第三國等手法規避管制。在今年3月,香港查獲一批未經許可的銻錠出口案,反映走私問題已滲透到港口與邊境。
根據中國海關數據,自2023年9月以來,中國僅在2024年1月對日本合法出口一批2萬公斤銻,其他出口幾乎停擺,反映出制度需要更嚴格執法支持。
北京對美釋出策略彈性
在5月12日中美雙方達成關稅休戰協議後,中國商務部於5月14日宣布,暫停對部分美國實體(多為企業與機構)的出口限制措施,作為貿易降溫的一部分。包括對11家美國企業暫緩執行「不可靠企業清單」管制措施,期限為90天;另有6家企業的暫停期限未定。對於列入出口管制清單的28家美國企業,則宣布暫緩相關限制,企業若欲出口雙用途產品,仍需向商務部申請許可。
儘管制度性控管未鬆動,中國近期已核發首批稀土磁鐵出口許可,對象包括大眾汽車 Volkswagen 的供應商如包頭天和磁材、中科三環、Earth-Panda 等企業。這批出口許可多針對歐洲與越南客戶核發,尚未全面開放對美出口。業界預期這將加速美國企業的出口許可流程。消息人士透露,Tesla (TSLA-US) 已與中方展開洽談,相關許可申請預期更具彈性。
目前,北京採取「制度不動、許可先行」的方式,透過選擇性授權出口,兼顧政策強度與市場調節空間。未來,哪些企業或國家能被視為「值得開放的對象」,將可能比制度本身更受外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