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危機加劇,全球正快速擺脫化石燃料,轉向再生能源與電動車。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路上行駛的電動車數量突破4,000萬輛,整體數量還在攀升。然而在未來數年間,早期上路的電動車將陸續退役,龐大的電池報廢潮勢必接踵而至。另外,電動車電池中需要鋰、鎳、鈷與石墨等關鍵金屬,需求量隨著電動車滲透率提升而持續飆升,但主要供應地如印尼與剛果民主共和國卻長期伴隨人權與環境爭議。
因此,如何有效回收與再利用電池,不僅是環境保護與能源安全的迫切課題,更蘊藏著龐大的新興商機。
在英國塔維斯托克,一家名為Altellium的公司正在嘗試翻轉困境。透過將電池粉碎成「黑粉」(black mass),再利用溶劑萃取與酸液過濾,他們成功分離出石墨、鎳、鈷、錳等關鍵金屬。這些再生材料可重新供應給電池製造商,形成閉環式的電池供應鏈。Altellium目前已在普利茅斯啟用新廠,年產能可再生15萬顆電池所需的材料,並計畫持續擴建,力圖將處理留在英國,避免輸出至環境與勞工標準較低的國家。
美國與歐洲同樣在推動相關技術。美國的Li-Cycle與Redwood Materials已建立多座工廠,並獲得《通膨削減法案》的政策支持。
Li-Cycle已能夠生產電池級碳酸鋰,並回收銅與鋁等金屬材料,形成完整的鋰電池供應鏈再利用解決方案。該公司同時提供電池物流與銷毀的回收服務,客戶涵蓋消費性電子、電動車與儲能系統等產業。自2025年8月7日起,Li-Cycle成為嘉能可加拿大公司(Glencore Canada Corporation)的子公司,顯示傳統大宗資源企業也開始積極佈局電池回收市場。
另一位重量級玩家是美國的Redwood Materials, Inc.。該公司於2017年成立,總部位於內華達州卡森市,由特斯拉共同創辦人JB Straubel創立。Redwood專注於電池與電子廢料回收,業務涵蓋手機、筆電、電動工具、行動電源、滑板車與電動自行車等設備,並能提煉鈷、鎳、金、銀、錫、鈀、鉭、釹、碳與鋰等元素。公司不僅將關鍵礦物精煉再利用,還能再製成正極活性材料,直接回流至新電池的製造鏈,服務對象涵蓋電動車、再生能源儲能、製造業及消費性電子市場。
超過一半的鋰與鎳需求可來自回收
但專家指出,電池結構的複雜性仍是回收難題,但隨著技術進展,回收不僅能避免毒性物質進入環境,更能降低高達40%的新採礦需求。Altellium營運長Marston更直言,未來能掌握金屬資源的國家將主導經濟,電池回收因此也是能源安全的關鍵。
歐盟在2023年已制定新規,從2025年起強化電池的回收效率與再利用要求。研究顯示,到2040年,超過一半的鋰與鎳需求有望透過回收供應滿足,進一步減少對新礦產的依賴。
從「黑粉」到再生材料,電動車電池的「第二生命」正在啟動。它不僅是環保與產業創新的結合,更是一場重塑資源配置與全球能源格局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