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加稅風暴與中國風險,美國製造業回流潮來了?戰略製造成未來勝負關鍵!

圖片來源:Maxeon Solar官網

2025年4月7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美國對全球進口商品展開新一輪關稅行動之際,綠能企業 Maxeon Solar Technologies 宣布將重組其供應鏈,轉向美國本土製造與採購,以因應貿易壁壘所帶來的營運挑戰。

川普政府再掀貿易保護浪潮:進口關稅衝擊全球產業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的基礎關稅,並針對特定國家與產業施加額外的懲罰性關稅,此舉引發全球市場震盪。

這次關稅行動被視為川普「製造業回流」政策的延續版本,特別針對中國與亞洲出口導向型產業,並對太陽能、電動車等戰略產業產生深遠影響。

對 Maxeon 而言,這波關稅不只是成本問題,更代表其原有的全球製造佈局模式——亞洲電池生產 + 墨西哥模組組裝 + 美國銷售——正面臨被全面重構的壓力。

美國製造業回流:政策與市場雙軌驅動下的結構轉型

Maxeon 的轉型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反映出整個美國製造策略的重大轉向

美國政府自川普任內開始強調製造業回流(reshoring),到了拜登政府則透過《通膨削減法案》(IRA)等大型法案提供誘因,試圖重建戰略產業供應鏈的自主性與安全性。

尤其在太陽能、電動車與半導體等領域,美國已將「去中國化」視為國安優先議題之一。

回流政策的目的不只是創造本土就業,而是要建立一條:可追溯、可監管、且能抗外部衝擊的本地供應鏈體系。

政策工具全開:從關稅打壓到補貼獎勵

美國製造業回流的驅動力可分為兩大類:

① 關稅與審查:提高海外製造的風險與成本

川普與拜登政府皆透過對中國及其供應鏈相關國家加徵懲罰性關稅,迫使企業重新評估海外設廠的可行性。

除關稅外,《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UFLPA)對供應鏈透明度設下高門檻,使東南亞與墨西哥的組裝基地若含中國原料,就可能被視為高風險來源。

📌馬來西亞、墨西哥成為關稅「高風險區」

Maxeon 長期在馬來西亞與菲律賓設有太陽能電池製造基地,而模組則送往墨西哥的 Mexicali 與 Ensenada 工廠進行組裝,然後銷往美國市場。
且自2024年7月起,CBP 根據《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UFLPA)規定,扣留了 Maxeon 的太陽能模組,並於最近拒絕了 Maxeon 提出的復審請求
製造地」已不是判斷依據,「供應鏈來源透明度與合規性」才是核心。因此只要產品上游原料可疑,即便在東南亞或墨西哥生產也會受管制。

② 補貼與稅賦:引導企業向美國本土投資

《通膨削減法案》提供製造業高額補貼;美國各州政府也積極提供土地、基礎建設與就業培訓支持。

Maxeon 位於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工廠,即是在 IRA 補貼下設立的新型生產據點。

小結:Maxeon 的轉型反映出綠能產業的新全球布局

Maxeon 因應美國政策轉向,將供應鏈移回國內,代表的不僅是一間公司的策略調整,而是整體產業從「全球最低成本」邁向「戰略韌性與合規優先」的新階段。

對投資人、供應商與政策制定者而言,未來的競爭優勢將不再只是價格,而是能否在政治、法規、環保與倫理等多重標準下,建立穩定、可信賴的產業體系。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再生能源
太陽能
電池
亞洲製造業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