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今 (11) 日上午出席「2025 年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頒獎予「生命科學組」得獎人梁賡義及「工程科學組」葉均蔚 2 位院士。賴清德也宣布,政府將努力把台灣建構成為全球知識創新的重要樞紐,也會在科學領域採取策略性的做法,結合民間力量,希望 30 年內水到渠成,讓台灣在物理、化學、醫學 3 領域內,至少增加 3 位諾貝爾獎得主。
賴清德致詞時表示,他代表國家向得獎人梁賡義院士、葉均蔚院士表達最誠摯的祝賀,並感謝兩位院士的努力與堅持,成就對世界科學發展的貢獻,肯定他們在生物統計與高熵合金等領域的卓越貢獻。
賴清德指出,「總統科學獎」從 2001 年設立,今年已邁入第 13 屆,歷屆得獎人都懷抱對學術研究的熱誠,全心全意投入科研創新,不僅在國際上享有盛名,也讓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向上提升。
賴清德說,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今年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在 69 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 6,為近 10 年來的最佳表現。在「科學建設」位居全球前 5 名,「每千人研發人力」更高居全球第 2,展現堅實的科學基礎與研發能量,能有這樣的表現,都是無數科學家、教育工作者以及政府長期攜手合作,做好科學教育扎根工作的成果。
賴清德表示,未來政府將持續做好基礎科學教育,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促進高教多元發展,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以及發展研究中心。昨 (10) 日「台灣橋樑計畫」也已啟動,未來將由台大和中研院共同主導,與全國 10 所頂尖學術機構一起推動,從今年到明 (2026) 年將共邀 31 位諾貝爾奬得主來台,會以公開演講、小型討論等多元形式進行國際學術交流。
國科會也表示,2 位獲獎院士終身投注於科學探索與人才培育,成就跨世代的深遠影響。梁賡義以縱貫研究方法奠定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分析的基石,將學理轉化為守護公共健康的重要力量;葉均蔚首創高熵合金理論,開啟材料科學新篇章,更成功推動產業應用與專利布局,使台灣在尖端材料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兩位的卓越貢獻,彰顯科學研究如何超越學術疆界,實際嘉惠社會與人群,堪為典範。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