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近期推行新規,對獨立煉油廠展開更嚴格的稅收管理,市場普遍認為此舉將對依賴逃稅維持利潤的小型企業帶來沉重打擊。
新規上路:嚴格稅收申報制度
根據中國稅制,煉油商在進口燃料油等原料時,以及在銷售成品油時,都必須繳納消費稅。然而,業內逃稅現象普遍。為了加強管理,中國商務部近日推行新規,要求煉油廠、加油站等業者每月必須線上申報進口、銷售與庫存數據,取代過去以紙本帳冊呈報的方式。這項制度是中國國務院早在今年二月提出的改革措施之一,政策目的在於增加稅收並清除未繳稅的石油產品。
逃稅規模龐大,中小煉廠壓力最大
業界估計,中國市場約有 30% 至 40% 的汽柴油在未繳納消費稅的情況下流入市場。由於逃稅可顯著提高利潤,柴油每噸(7.45 桶)可增加約 600 元人民幣(約 84.27 美元),汽油則達每噸 1,900 至 2,000 元人民幣(約 266.91 至 280.90 美元),許多小型煉廠因此依賴此方式維持經營。
隨著新規上路,預估這些企業的利潤空間將大幅縮減,在燃料需求低迷與產能過剩的環境下,部分煉廠恐怕會陷入虧損。
產業整合趨勢與政府目標
分析人士指出,取締逃稅行為將削弱中小煉廠對大型或中國國有煉油企業的競爭優勢,進一步推動產業整合。這與中國政府長期以來減少煉油產能過剩、整頓市場秩序的方針相呼應。
北京科技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曹冬媛(Dongyuan Cao)表示,新規是「反內捲」治理的一部分,意在抑制低價惡性競爭,改善煉油產業環境。此外,中國石化研究員 Qi Mengdi 表示,新規的目標是增加稅收並消除非法石油產品。
前景挑戰:經營壓力與需求疲弱
根據中國石化的觀察,過去針對山東省煉廠的稅務檢查一度奏效,但檢查結束後問題很快回潮。與以往單次性行動不同,這次改革引入制度化機制,預期執行力更強。專家認為,最小規模的煉油廠將首當其衝,尤其是在電動車快速普及、經濟疲弱拖累燃料需求的情況下,許多企業營運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根據中國大宗商品諮詢機構估算,山東獨立煉廠今年上半年處理進口原油的平均利潤僅為每公噸 177 元人民幣(約 24.85 美元)。同時,中國獨立煉廠今年上半年平均僅以不到一半的產能運轉,部分業者已出現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