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爭奪太空港戰略地位|台美洽談太空港合作 未來台北飛休士頓只要2.5小時?

2025年07月22日 10:3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美國在台協會(AIT)日前公開表示,美國與台灣正就「太空港(spaceport)」合作進行洽談,未來若能實現亞軌道飛行,將有機會把台北至休士頓的航程壓縮至僅2.5小時。AIT指出,合作初期可能聚焦於無人貨運任務,並以美方已取得太空港執照的休士頓艾靈頓機場為起點。這個事件突顯台美在太空科技領域的夥伴關係正持續深化。

對此,台灣國科會表示支持,並指出相關合作仍處於早期階段,未來會就技術、場域與法規等細節進行後續評估。國科會也重申,國內首座國家發射場已於2025年3月正式選定設址屏東滿州鄉九棚村,並規劃於2030至2031年間完成建置,作為台灣自主太空運輸能力的關鍵起點。

晉陞(TiSPACE)轉戰日本發射場 民間布局太空港合作

除了官方推動政策,台灣民間企業也積極參與太空港與發射服務的國際合作。成立於2016年的台灣火箭公司 TiSPACE(台灣晉陞太空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於開發混合燃料火箭技術,提供低軌道奈米與微型衛星的發射服務。該公司總部設於苗栗竹南,致力於以商業模式進軍國際太空市場。

本月12日,晉陞透過其日本子公司 jtSPACE,於日本北海道太空港(Hokkaido Spaceport)進行 VP01 火箭的亞軌道飛行測試。火箭於當地時間上午11時40分升空,但不到一分鐘即偏離軌道進入自由落體,最終宣告任務失敗。這是 TiSPACE 繼2022年澳洲發射失敗後的另一項國際測試,顯示台灣民間團隊持續尋求跨境場域合作與技術驗證的決心。

東南亞也起跑 菲律賓啟動PPP太空港計畫

台灣並非唯一進行太空港建設與國際合作的亞洲國家。菲律賓太空總署(PhilSA)本月向該國經濟部所屬的PPP中心(菲律賓公私合夥中心)提出提案,尋求以公私合夥方式興建該國第一座太空港。PhilSA指出,菲律賓地處赤道附近、東臨太平洋且具備廣大無人海域,具備優越的發射條件,目前已與美國、日本等國展開初步合作討論。

該計畫除肩負衛星發射與科研任務外,也希望推動當地成為亞太區域的太空產業樞紐,包括製造、生產與技術轉移,並吸引外資投入相關基礎建設。

在印尼這邊,產官學界也呼籲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新政府要重視太空經濟,由於印尼因地處赤道附近,擁有全球最理想的火箭發射條件之一,能有效節省燃料與提升發射效率。但目前太空港地點討論多年仍未拍板,候選地包括巴布亞的比亞克島(Biak)與北馬魯古的莫羅泰島(Morotai),原應在2017至2020年間定案,至今仍懸而未決。

目前印尼每年約花費4.75兆印尼盾(約3,100萬美元)向國外購買衛星影像資料,主要應用於農業、林業、國土監測及災害應變。該評論指出,若印尼能投資自製遙測衛星,初期部署至少6顆,將可自給自足並逐步打入全球市場,將成本轉化為經濟效益。

全球太空港發展加速 俄羅斯為歷史與現行重鎮

從全球視野來看,太空港為國家太空計畫與商業太空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根據Statista數據,以俄羅斯為例,截至2025年該國擁有三座現役太空港:位於哈薩克的拜科努爾(Baikonur)、俄國北方的普列謝茨克(Plesetsk),以及2016年啟用的東方太空港(Vostochny)。2024年,三者分別完成8、5、4次發射,其中拜科努爾仍為最頻繁使用者。

歷史上,自1957年至2022年,普列謝茨克累積1,602次發射,為全球發射量最高的太空港,拜科努爾則有1,438次紀錄。俄方發展東方太空港的策略,正是為降低對哈薩克租賃場域的依賴。

這些數據凸顯太空港對國家戰略與產業布局的長期價值,也說明為何台灣、菲律賓、日本等國積極尋求建立自有發射場域與國際合作平台。

無論是台美洽談、TiSPACE實測,或菲律賓的PPP建設,均反映出亞太區對於太空港建設與太空運輸技術的高度興趣與競爭。隨著低軌衛星通訊、太空旅遊與深空任務的需求日增,太空港不再只是科研基地,更是國家科技主權與經濟競爭力的象徵。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航太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