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傳統能源的界限,菲律賓建設全球首個天然湖泊太陽能項目

2024年08月12日 15:2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超越傳統能源的界限,菲律賓建設全球首個天然湖泊太陽能項目
圖片來源:Reuters

2024年8月12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重點摘要:
 ● 菲律賓計劃在拉古納湖建設漂浮太陽能發電廠,面臨漁民的強烈反對。
 ● 漁民擔心太陽能板會縮小漁場範圍,並可能在颱風期間對社區造成威脅。
 ● 菲律賓政府致力於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在2040年前實現50%的可再生能源佔比。
 ● 漂浮太陽能技術有助於減少土地使用衝突,但仍面臨與漁業資源競爭的風險。

在菲律賓,拉古納湖的廣闊水域一直是許多漁民的生計來源。然而,隨著政府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計劃,這片湖泊即將成為一個嶄新的浮動太陽能發電廠的所在地。

這項計劃雖然是為了緩解菲律賓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促進綠色能源的發展,但也引發了當地漁民的強烈反對,他們擔心這一計劃將威脅他們的生計和當地生態環境。

浮動太陽能發電

菲律賓作為一個由7,000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土地資源相對有限,尤其是在推進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中,更是面臨著空間不足的挑戰。

浮動太陽能發電可以安裝在水庫、池塘和近海水域上,因其不佔用土地、安裝方便的優勢,對於土地稀少且人口密集的國家來說是一種具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

去年,印尼在一個人造水庫上開設了東南亞最大的浮動太陽能設施。目前東南亞地區漂浮太陽能板的發電量僅為500兆瓦,但今年預計將再新增300兆瓦的裝置。

然而,根據未來論壇的負責任能源倡議報告,這些新穎的項目可能會與依賴漁業和農業的人們競爭。這份報告指出,拉古納湖的項目是全球首個在天然湖泊上進行的大規模太陽能發電運營,同時,也是這項技術的「測試場」。

漁民的憂慮與反對聲浪

拉古納湖是菲律賓的重要淡水魚來源,據拉古納湖開發局(LLDA)統計,有13,000人依賴該湖為生。每年為當地三十多個依湖而居的社區提供大約9萬噸的漁獲,這些漁獲包括泥鰍、鯰魚和菲律賓特有的銀鯉等。

然而,隨著湖泊被用作洪水蓄水池、排污口以及灌溉和水力發電的來源,漁民們已經感受到魚類數量和品種的顯著減少。

現在,政府計劃進一步在湖面上鋪設浮動太陽能板,這讓許多漁民擔憂他們的生計將面臨更大威脅。

據菲律賓最大的漁民聯盟「Pamalakaya」估計,該計劃可能影響超過8,000名漁民,這些人包括從事水產養殖業的2,000名漁民。

這些漁民擔心,浮動太陽能板可能在颱風或水位上升時脫落,威脅周邊社區的安全。此外,太陽能板還可能阻礙船隻的通行,甚至破壞碼頭設施。

政府的能源轉型目標

根據能源部的計劃,該國希望2030年再生能源佔比35%、2040年達到50%的目標。然而,菲律賓目前是東南亞對煤炭依賴最嚴重的國家,2021年有62%的電力來自煤炭,這使得加速可再生能源轉型變得更加迫切。

拉古納湖上的浮動太陽能發電廠預計將提供2吉瓦的電力,足以供應200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計劃中,拉古納湖(位於馬尼拉東南,佔地91,000公頃)將承載三個浮動太陽能項目,覆蓋2,000公頃的水面,預計到2026年產生約2千兆瓦的電力,供應拉古納地區及首都馬尼拉。

目前合約已經授予了三家公司,但在開始建設前仍需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面對漁民的抗議,菲律賓政府強調,這一浮動太陽能發電廠計劃是實現其可再生能源目標的重要一步,將定期與漁民團體會面聽取他們的意見,並表示政府在推進太陽能項目時,儘量避免讓他們受到影響。

轉型與生計之間的平衡與潛在風險

根據非政府組織「Forum for the Future」的報告,這一新技術可能對環境和當地社區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潛在的風險包括海岸侵蝕、沉積物增加、光合作用的破壞,以及隨著生態系統的變化而導致的漁獲量減少。

雖然LLDA認為漂浮太陽能板的底部可能成為魚類的繁殖地,從而對魚類生態產生積極影響,但許多漁民仍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這樣的項目應該選擇那些已經不再具生產力的地區,而不是在仍具有豐富漁業資源的拉古納湖上建設。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再生能源發展與傳統行業之間的矛盾,成為菲律賓面臨的關鍵挑戰。浮動太陽能發電被認為是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然而,這一技術的推廣必須考慮到當地社區的利益,特別是那些依賴這些水域維持生計的群體。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