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約在2025年夏天宣布各會員國要把國防預算拉高到 GDP 的 5% 時,很多人直覺反應是:「這樣真的有必要嗎?」畢竟過去連 2% 門檻都讓不少國家頭痛。
不過,從歐美近年的政策方向來看,軍事支出正在快速成為一種新常態,也代表著一場牽動全球產業版圖的重分配正在悄然展開。
軍工產業再起,創投資金大舉湧入國防科技
第一波感受到變化的是軍工產業。從傳統武器製造,到最新的AI、無人機、太空衛星系統,軍方需求正在推動一波創新熱潮。根據PitchBook資料,美國國防科技的創投交易金額,在過去十年成長了18倍——不只是成長快,更是超越能源、醫療等熱門產業。
矽谷的新創公司如Anduril、Palantir,也正逐步成為軍事創新的重要角色,而傳統軍工巨頭如洛克希德馬丁、雷神則積極併購技術新創,快速強化系統整合能力。
這股軍民融合的趨勢,讓國防產業不再只是封閉系統,而是與高科技產業緊密共生。
投資效益值得懷疑?軍事支出背後的機會成本
國防預算真的能像基建或綠能那樣,帶動廣泛經濟效益嗎?其實不少經濟學者持保留態度。早在越戰時期,經濟學家 Les Fishman 就指出,軍事投資對整體經濟的貢獻其實有限,反而像馬歇爾計畫這種「經濟外交」,才是穩定區域、創造回報的高效解法。
雖然國防研發有時會外溢到民間產業(像是太空技術或航太材料),但整體而言,軍事生產屬於資本密集型、效率偏低,而且容易排擠其他如教育、醫療、綠能等公共投資,從產業政策的角度看,這樣的資源配置是否真的最優,值得思考。
除了經濟效率問題,軍事擴張還帶來另一個長期風險:氣候,根據《The Guardian》報導,北約初步軍備升級計畫每年恐額外排放 2 億噸碳,相當於一整個中型歐洲國家的排放量,戰機、軍艦、演習所需的燃料與重工業生產,幾乎與全球減碳努力背道而馳。
更別說這些預算原本可能投入在更具永續效益的項目上,如電動車補貼、綠能基建、碳捕捉技術等,如果把同樣的資金用在氣候轉型上,回報可能更明確,也更具社會意義。
軍事嚇阻的風險:歷史教訓仍在眼前
推動軍備擴張的理由通常是「嚇阻」:讓對手知道我們有能力自保,避免衝突發生,但現實中,這套理論有不少漏洞。歷史上像是尼克森對北越使用核威脅、近年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都證明嚇阻戰略很容易誤判,甚至把局勢推向失控。
嚇阻的核心,其實是一種邊緣政策(brinkmanship),也就是「我敢走到懸崖邊上,希望你會先退」,但當雙方都這麼想時,誰也不退讓,最後反而爆發真正衝突,這對供應鏈穩定、區域安全甚至整體經濟,都是極大風險。
從軍事支出看全球經濟方向:安全與繁榮的拉鋸戰
總結來看,這波軍備升級潮雖為軍工產業帶來巨大商機,也驅動部分高科技研發,但它同時引發許多結構性問題:公共資源重分配、氣候政策被擠壓、地緣政治風險升高。
對企業與投資人來說,軍事科技無疑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賽道,但也必須意識到其中的政治與道德風險;對政府與社會而言,則需思考: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一個更安全的世界,還是一個靠軍備堆疊出來的短暫穩定?如何平衡安全需求與長期經濟發展,才是未來十年政策與產業思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