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德國電價改革要變天?動態費率可能壓縮綠能與製造業利潤

2025年05月14日 11: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2025年5月14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德國聯邦網路管理局(Bundesnetzagentur)日前正式啟動改革程序,針對電網使用費結構提出重塑方案。

背景:過高的電價

德國,一個在能源轉型上走得最前面的國家,如今卻也陷入轉型的代價旋渦。高昂的電價不僅壓縮了家庭開支,更正逐步侵蝕該國製造業的競爭力。

根據數據統計,德國家庭電價位居歐洲之首,其中約20%來自「電網使用費」,一筆為了維持與擴建輸配電系統而存在的費用。

此次電網費改革程序,提出兩大方向:一是重新檢討電網成本的分擔結構,二是引入「動態電網費率」,藉由價格訊號引導更智慧的用電行為。

這不僅是一場技術性的制度調整,更是一場關於公平性、效率與綠能未來的深刻辯論。

綠電接得進來,但電網撐得住嗎?

在德國,綠電發電商長期享有優先併網權,且不需負擔輸電系統的基礎建設成本。這筆費用多由終端用戶支付,使得「使用者買單」成為長年現狀。

但隨著風電與太陽能發電快速擴張,原本設計給傳統電廠的電網也日益不堪負荷,從偏遠地區傳送大量再生能源至用電密集的城市,所需的投資動輒上百億歐元。

於是,這次改革提出了結構性的改變:未來不排除讓再生能源發電業者,也需依據其對電網造成的壓力,支付相應的接入或維護費用。

電費高低,將取決於你何時用電

另一個重大變革,是引入所謂的「動態電網費」(dynamic grid charges)。目前多數國家電費計價仍以「用量」為基礎,無論你是在離峰時段充電,還是高峰時段開冷氣,都收費相同。

這在電網壅塞與再生能源波動性提高的環境下,已逐漸失靈。

德國監管機構提議未來電網費率可依「用電時段」、「當下負載程度」彈性調整。用戶若能避開高峰時段,將獲得較低電網費優惠;反之,在尖峰用電則需支付更高費用。

政策公平與實作難度的兩難

不過,美意背後也有不少反對聲音。

德國地方公用事業協會(VKU)擔憂,指出若推動全國統一的動態電網費,不僅忽視區域間的建設差異,還可能加劇計價複雜度,對用戶與小型電力公司造成混亂。

事實上,動態計價的成功仰賴使用者對價格敏感度與反應彈性。在缺乏智慧電表與數據透明度的情況下,制度可能流於形式,甚至淪為又一層難以理解的帳單項目。

結語:能源轉型的「財務分攤學」

德國的電網費改革讓我們看見一個簡單卻關鍵的問題:能源轉型,不只是發更多的綠電,而是誰負擔轉型的代價?

電價設計將成為未來能源政策的核心議題,不只是經濟效率的工具,更是能源公平與社會穩定的試金石。在綠能持續擴張的今日,重新思考價格訊號與成本歸屬,已刻不容緩。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再生能源
電力
電網
德國
能源轉型
能源政策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