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面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持續延燒、歐洲整體軍備升溫,國防部長Boris Pistorius公開表態,若志願兵人力補充不足,最快將於2026年恢復義務兵役制度(徵兵制)。
與此同時,德國參謀總長Carsten Breuer發布軍事指令,要求全軍於2029年前完成戰力現代化建設,以因應俄羅斯可能重組完成的大規模傳統軍力挑戰。
志願招募為主
德國國防部長 Boris Pistorius 表示,若志願兵招募量無法滿足軍隊規模要求,將考慮最快於2026年恢復義務兵役制。為履行北約國防責任,未來需補充約10萬名兵力。
現行政策仍優先推動志願制,若「訓練與配套基礎建設超過志願者招募數」,則可能啟動法案轉向強制徵召。相關法案最早可於2026年1月1日生效。德國自2011年正式廢止義務兵役制度,改以志願軍制為主。
德國安全司令Andreas Henne 將軍表示:「我們確實走在正確道路上,但需要加快進度,無論是裝備、基礎設施及最關鍵的人員要素。」
2029年為備戰關鍵節點
德國參謀總長Carsten Breuer於近日簽署的《戰備增強優先指令》(Directive Priorities for the Bolstering of Readiness)的文件顯示,德軍於2029年前完成全面備戰,包括武器裝備與戰備資源的強化。
根據德國與北約評估,俄羅斯可能於2029年重新具備對北約領土發動大規模軍事攻擊的能力。北約已向德國提出要求,需將現有防空能力「至少擴大四倍」,涵蓋長程(如愛國者)、中程與短程系統。
Breuer同時點名多項優先軍備建設項目,包括無人機與短程導彈的攔截能力、發展具備500公里以上打擊能力的遠程精準打擊武器、補充與提升彈藥庫存、及電子戰與太空戰力部署。
財政鬆綁助攻
支撐這場戰備轉型的,是德國政府自3月起放寬「債務剎車」政策所釋出的新增財政空間。得以投入更高軍費,不僅擴編人員與裝備,亦加速產業鏈重組與彈藥、感測器等核心供應項目擴產。
Breuer明確要求彈藥庫存提升及落實供應鏈本地化與多元來源策略。隨著俄羅斯已啟動全面軍工動員,德國也逐步轉向「戰時動員型社會」模式,建構高度韌性與延續性的國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