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美中角力再起,這次關鍵不是晶片,而是礦物。川普啟動對關鍵礦物進口的調查,中國則限制稀土出口。當供應鏈成了新戰場,美國該怎麼突圍?
為何川普出招?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下令,針對所有進口到美國的關鍵礦物展開國安調查,可能進一步加徵關稅。這項舉動延續了他對貿易夥伴(特別是中國)的強硬立場,同時針對全球供應鏈中的一個致命弱點:美國對外國礦物的依賴程度過高。
美國目前能自己生產或加工的關鍵礦物數量有限:鋰的產量極少,鎳只有一座礦場且沒有冶煉廠,鈷礦和精煉設施完全缺乏。雖然美國有一些銅礦,但冶煉廠也僅有兩座;稀土部分同樣只有一座礦,大多仍需仰賴中國進行後續加工。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美國列為50種關鍵礦物中,有30種中國是主要供應國,這也讓美國對供應鏈的依賴風險更加警覺。
對此,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Gracelin Baskaran指出:「美國現在之所以還從中國進口某些礦物,是因為其他地方根本買不到。」
美國怎麼自救?
川普援引的是《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授權商務部長Howard Lutnick進行調查,這是他第一任期用來對鋼鋁課稅的同一條法規。這次調查的範圍包含鈷、鎳、稀土、鈾等關鍵礦物,目的是評估是否有國安風險,以及是否該課徵關稅。報告預計180天內提交,若確認需要課稅,新關稅將取代4月初剛實施的對等關稅。
川普也要求聯邦機構盤點哪些礦場可以加速核准、哪些聯邦土地能用來蓋加工設施。但業界擔心,即使政策方向正確,新礦場與加工廠從規劃到完工往往需要數年,短期內難以補上供應缺口。
中國怎麼出手?
近期中國已對稀土出口實施限制,被視為對美方貿易施壓的反制手段。稀土是廣泛應用於國防、電動車、能源與電子產品的17種重要元素。
事實上,這不是中國第一次以「關鍵礦物」作為貿易籌碼。去年就有三種金屬被禁止出口到美國,其他金屬也設下出口管制。這讓美國產業界與投資人更加呼籲政府強化本土供應能力,避免在國際對抗中失去主導權。
後續關注焦點
川普也強調要補上「關稅的漏洞」,因為關鍵礦物的供應鏈往往會跨越好幾個國家。如果只對其中一個國家課稅,其他國家就可能變成「轉運站」,讓產品繞路進入美國,這樣關稅效果就會打折扣。
SAFE關鍵礦物戰略中心執行董事Abigail Hunter也表示:「有效的政策應該把整個供應鏈都考慮進來,才能真正讓全球市場公平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