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德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經營信心已降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根據德國商會近日公布的調查數據,超過半數的德國企業表示,其所處行業的經營環境今年有所惡化,而僅有32%的企業預計2025年會出現改善,這一比例自2007年開始調查以來首次創下新低。
福斯集團的勞工成本佔收入比例高達15.4%,遠超其他主要競爭對手。相比之下,BMW的勞工成本僅為9.5%,Stellantis為10.1%,甚至連高端品牌如賓士(10.9%)和保時捷(12.7%)也遠低於福斯。
中國的時薪約為4歐元,跟德國的62歐元相比真的差很多。
內外夾擊:競爭加劇與經濟放緩的雙重壓力
德國企業在中國面臨的挑戰來自多方面。一方面,當地競爭對手的快速崛起成為不可忽視的壓力來源。高達87%的受訪企業表示,為了應對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它們不得不加大中國投資規模。
此外,習近平政府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帶動「買中國貨」的趨勢,削弱了外商對進口零部件的需求。今年10月,中國相關進口訂單已連續八個月下滑。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動能不足,外國直接投資(FDI)自2022年以來連續兩年下滑。這對於依賴出口和本地生產的德國企業來說是一大挑戰。
罷工風暴席捲德國:福斯雙頭蠟燭
除了在中國面臨競爭壓力,福斯近期在德國國內也遭遇了勞工危機。在沃爾夫斯堡工廠,超過2萬名員工參加了一場聚會,抗議管理層提出的工廠關閉與減薪方案。福斯首席執行官Oliver Blume警告,面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公司必須迅速採取行動降低成本以維持競爭力。但這些言論引發員工的不滿,甚至在會場多次遭到噓聲打斷。
工會方面警告,若下週(12月9日)的談判無法達成協議,罷工規模可能會擴大,甚至可能演變成無限期罷工。勞工會議上,德國勞動部長Hubertus Heil呼籲各方找到妥協方案,避免工廠關閉或強制裁員,並為德國製造業爭取更多投資。
背景:中國投資與德國成本壓力
德國企業為應對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不得不加大在中國的投資。然而,為平衡資金壓力,它們選擇降低德國的運營成本,例如福斯提出的減薪和關閉部分工廠計劃。
• 不同視角的解讀
德國國內的觀點
這些企業依靠母國的資源成長壯大,但面對全球競爭壓力時,卻選擇削減德國員工福利或關閉工廠,似乎在「犧牲自己人,討好外部市場」。
企業的全球化考量
中國市場既是挑戰也是收入來源之一,穩住中國市場有助於維持整體財務健康,特別是在全球競爭加劇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