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各國在推動永續發展上正全面加速,雖然因文化、經濟與政治環境差異難以形成單一模式,但共通點就是愈來愈多政策與投資正納入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 框架。
在中國,政府正建立與國際ISSB接軌的ESG揭露制度,並計畫自2026年起要求上市公司全面強制揭露,同時擴大碳交易範圍至鋼鐵、水泥、鋁業等重工產業。電動車領域則持續高速成長,BYD與吉利等車廠已躍升全球領先,中國更包辦了全球近六成的電動車銷售。
日本則鎖定能源轉型與技術創新。東京證交所要求上市公司依TCFD規範揭露氣候數據,並推動以SSBJ為基礎、與IFRS接軌的報告標準。政府同時承諾十年間投入 150兆日圓(約1兆美元),發展氫能、能源效率及產業減碳。
南韓規劃在2026年前,讓所有KOSPI上市公司全面依國家版IFRS準則進行ESG揭露。其碳排放交易制度(K-ETS)已涵蓋全國 74% 的排放量,規模居全球前列,並持續推動再生能源及產業數位轉型。
香港則將目標鎖定在「亞洲金融+永續中心」地位。港交所推出HKFRS S1、S2氣候揭露準則,完全對標國際IFRS,綠色債券與ESG基金市場快速擴張,企業同時面對更強監管與投資人壓力。
台灣方面,已採納GRI準則與TCFD標準,金融機構積極發展綠色投資商品。台積電(2330-TW)則將ESG列為核心戰略,除了推動節水計畫、已回補了約200萬立方公尺的地下水,更以環境與社會行動成為新興市場的永續領導者。
整體來看,亞洲在ESG上的制度化趨勢日益明確,與國際IFRS準則接軌提升市場透明度與投資人信心,也讓資金取得更為順暢。同時,從電動車到再生能源的綠色轉型,正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並刺激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