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Sony正在加速轉型腳步,準備將金融業務分拆出去,這不只是財務上的調整,更是整體企業定位上的重要一步。從過去的家電大廠,到現在成為全球娛樂與科技的關鍵玩家,Sony這幾年做出的改變已經開始反映在營收結構與市場評價上。這次的分拆,是讓企業架構更清楚、資源運用更有效率的一環,也象徵Sony正式從多角化集團,走向更聚焦且具彈性的經營模式。
分拆怎麼做?
Sony計畫把旗下的Sony Financial Group超過80%的股份,直接分給股東持有。這次的操作,是日本首度在2023年新稅制上路後,採用所謂「部分分拆」的方式進行,同時也是20多年來首次有公司選擇用直接上市的方式,不經傳統IPO就直接掛牌,並且預計在9月29日正式上市。
公司表示,透過這樣的分拆,可以把金融和非金融業務的資產負債表徹底分開。像是非金融業務,追求的是資本效率和資產運用效率;而金融業務則比較偏向資本累積。這樣分開來看,有助於投資人更清楚了解每個部門的經營目標和成長邏輯。相比傳統IPO,這種分拆方式速度更快、風險也相對較低。
在這樣的分拆安排下,公司仍會持有一小部分股份,金融業務未來也會延續使用「Sony」這個品牌,維持彼此之間的連結。
材料製造商Resonac的財務長Hideki Somemiya也提到:「部分分拆終於變成免稅操作,這跟西方做法接軌,讓大型日企有更多彈性降低企業整體折價問題。」
聚焦娛樂與晶片技術,下一步在哪?
Sony未來將把重心放在擴展娛樂事業上,從遊戲、電影到音樂,各項內容業務都會持續強化。在智慧型手機影像感測器方面,公司也計劃維持其全球領先地位,繼續深耕晶片技術。
針對晶片製造的布局,執行長Hiroki Totoki本月曾表示:「晶片製造需要大量資本投入,不論是由我們自行承擔全部成本、尋求外部投資夥伴,或採用fab-light這類輕資本模式,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除了自主投入,Sony也選擇與台積電合作,參與其於日本設立的晶圓廠計畫。Bernstein分析師David Dai指出:「部分委外給台積電,會是降低製造成本、提升效率的最自然選擇。」
雖然預期本會計年度的營業利益將與去年持平,主要因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政策衝擊,帶來約1000億日圓(約7億美元)的損失,但公司整體財務狀況仍保持穩健。去年創下歷來最高營運現金流,並規劃在2027年3月底前投入1.7兆日圓於資本支出、1.8兆日圓於策略性投資,展現對長期成長的積極布局。
搶攻IP資源與動漫市場
為了強化娛樂內容版圖,Sony積極尋找能擴大智慧財產權(IP)資源的機會,其中日本市場成為布局重點之一。過去曾收購Kadokawa的部分股權,甚至一度考慮併購美國的Paramount Global,展現出對整合內容資產與全球資源的高度野心。
在動漫領域,集團近年來也快速站穩腳步。旗下音樂部門擁有知名的動畫企劃公司Aniplex,影音串流平台Crunchyroll則隸屬於影視事業,形成完整的產製與發行體系。
Crunchyroll執行長Rahul Purini表示:「對我們來說,這才剛起步,機會非常龐大,因為市場本身就很大,觀眾人數還持續成長。」雖然目前動漫的營收規模仍未比肩遊戲、電影或音樂事業,公司財報中也尚未單獨揭露相關數據,但根據Bernstein分析師David Dai的估算:「這不只是賺錢,是超賺。預計兩到三年內,動漫可望貢獻影視部門約35%-40%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