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太|飛機交不出、票價漲不停:「最難搞的零件」導致整個航空業陷入交機危機

2025年07月03日 16: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2025年7月3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隨著全球航空市場熱度回升,不少航空公司卻面臨同樣的難題:飛機明明造好了,卻無法交付。問題不是引擎或機身出狀況,而是——椅子沒準備好。

這聽來荒謬,卻是真實的產業現況,一張價值高達數萬美元的商務艙座椅,如今成了航空業交機延遲的「最難搞零件」,不只讓航班無法準時起飛,還間接推升了機票價格。

🔧 「最難搞的零件」:一張豪華座椅,卡住整架飛機

商務艙的乘客坐在價格動輒數萬美元的高階座椅上,享受皮革質感、私密包廂與個人化影音系統,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張座椅對供應商來說,根本不是單純的家具,而是一件由3,000個零件組成、橫跨15個國家、涉及超過50家供應商協作的工藝結晶。

就是這張看似不起眼的座椅,竟成為近年航空業交機延誤的關鍵因素之一,Airbus早在2024年就公開警告:交付延遲的兩大元兇,一是引擎,另一就是座椅

現在航空公司對座艙設計越來越講究,從座椅皮革、影音系統,到私人包廂設計,每一家航空公司都想打造「獨一無二的客艙體驗」,然而這樣的客製化需求,不只讓座椅難以量產,也大幅拉長設計與認證時程。

🧵 為什麼座椅沒辦法量產?航空業還在靠「手工藝」撐交期

許多高階商務艙座椅至今仍靠手工組裝——沒有機械手臂、沒有自動化產線,每張座椅幾乎都在獨立工作站中,一件一件地拼裝完成,甚至同一型號的飛機,左右兩側的座椅細節都可能不同,這樣的「一案一設計」模式,不僅讓標準化變得困難,也讓交貨時間幾乎無法預測。

更棘手的是,每張座椅還需通過一連串嚴格的安全認證,包括碰撞模擬、防火測試等流程,從設計到驗證平均得花上12到24個月,且目前全球擁有座椅認證資格的工程師不到200位,在疫情後人力尚未完全補齊的情況下,供應鏈進一步吃緊。

🔁 座椅產業轉型:從「工匠式製造」走向「模組化平台」

為了突破瓶頸,座椅製造商開始嘗試「平台化」設計,也就是先打造一套標準化的底層結構,像汽車底盤一樣,再根據航空公司需求調整外觀與功能。

這樣不但能提前完成部分認證,也能加快生產速度,同時保留一定程度的客製化,以Safran為例,他們在2024年的出貨量比前一年大增2.5倍,主因就是這種預先模組化的製程策略奏效。

但問題在於,這套系統需要航空公司願意放棄部分「從零設計」的堅持,現階段,仍有不少航空公司希望擁有獨一無二的座椅設計,這讓供應商難以推動模組化,也因此提高了延遲與失敗交貨的風險。

近期已有越來越多供應商選擇在標案中不投標(no bid),乾脆不接單,以避免後續履約風險。

📉 飛機交不出 → 票價上漲 →  航空營運受限

座椅供應問題不只拖慢交機進度,也實質影響了航空公司的營運策略。

當新機無法如期交付,航空公司就得延後汰換老機,甚至減少原本預定的航班增班,機位供應減少、需求卻不減,最後當然會導致票價節節高升。

許多飛機製造商已開始討論是否要對座椅供應商收取延遲交貨罰款;但供應商反過來要求航空公司在設計階段做出更多妥協。

這場座椅危機,其實早已不只是零件供應的問題,而是一個關鍵訊號:航空製造業必須重新審視那些過去被認為「非關鍵」的系統。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產業
航空
飛機
Airbus
製造業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