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川普加速推進一系列雙邊關稅談判,希望藉由示範成功案例,強化其強硬貿易立場。日本成為首個重點目標。
雙方初步會談後偏向樂觀,實際上談判進展仍充滿隱憂,特別是在汽車關稅與農產品開放兩大核心議題上,雙方利益分歧明顯。
汽車關稅成最堅持底線
日本汽車出口至美國仍面臨25%的關稅威脅,儘管暫緩至7月以留待談判空間,問題仍是雙方最難達成共識的焦點。汽車出口佔日本對美出口總額近三分之一,涵蓋Toyota (7203-T)、Honda (7267-T)、Nissan (7201-T)等核心製造業利益,對日本經濟至關重要。
美方強調降低農產品進口門檻(尤其是大米)作為談判的互惠條件,但日方態度謹慎,若在汽車領域未能獲得明確讓步,即便在農業上作出妥協,也恐無法向國內交代。
高層透露:「如果汽車關稅無法獲得調整,其他領域我們也難以讓步。」自民黨內強硬派甚至已公開表態,不接受以犧牲農業利益換取汽車優惠,進一步加大了日本談判代表的壓力。
選舉壓力與內部反彈
隨著日本6月即將舉行的七大工業國(G7)峰會與7月參議院改選接近,日本首相石破茂若(Shigeru Ishiba)所領導的自民黨聯盟,正因民意疲軟面臨參議院失守風險。
日本談判代表更趨保守,拖延協議速度,並偏向「內容優先而非時間優先」的戰略,拒絕為配合美方時程而草率簽署不利協議。
尤其農業問題更加棘手,日本農村地區長期是自民黨的票倉,若稻米市場開放過大,將直接衝擊地方選情。
供應鏈複雜性
即使是日本對美出口的汽車、電子零件,也廣泛依賴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的零組件供應,意味著簡單的雙邊談判難以切斷複雜的產業鏈條。
川普同時對中國、歐洲等多個貿易戰場施壓,使得日本更有誘因採取「拖延戰術」,觀望美國在其他談判場合的讓步情況。
分析師Joseph Kraft指出:「所謂的『快速協議』必然意味著某一方作出過度讓步,而日本當前策略,顯然是寧可慢一點,也要守住核心利益。」
日美談判走向
若日美貿易談判破局,汽車與農產品關稅全面升高,將引發供應鏈重組與價格波動,特別是汽車製造商,需加速美國在地生產或尋求東南亞低成本替代基地,進而推高全球製造成本與延長交貨周期。
若談判成功,日本雖暫可避開汽車關稅風險,但對中國出口依賴將同步加深,加上美國市場的條件未必大幅改善,反而可能使日本產業鏈更被迫在中美間左右逢源,導致企業長期需在地緣政治中權衡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