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環保還是謊言?菲律賓天然氣經濟增長背後的環境浩劫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2024年11月29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隨著菲律賓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持續攀升。

巴丹加斯港口作為能源基礎設施的核心區域,承載著滿足呂宋島電力需求的重任,該島同時也是首都馬尼拉的所在地。

然而,為了支持電網穩定,政府正在興建五座液化天然氣(LNG)發電廠與兩個進口接收站。官方將LNG描述為相較於煤炭更為環保的能源選項,並視其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過渡方案。


※此圖展示隨著Malampaya氣田逐漸接近枯竭,天然氣總產量自2019年達到峰值後持續下降,2023年已顯著減少至89.22十億標準立方英尺,凸顯了國內天然氣供應的壓力。

LNG:綠色能源的爭議性選擇

在全球層面,特別是對依賴煤炭的國家而言,LNG的廣泛應用被視為能源轉型的一部分。

而LNG雖然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煤炭低,但其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種極為強效的溫室氣體,其20年內的全球暖化潛能高達二氧化碳的86倍。

燃燒LNG產生的氮氧化物與微粒污染物,對當地居民的健康帶來了潛在威脅。因此環保組織指出,LNG並非無害的「綠色能源」,而是一種「隱藏的氣候災難」。

居民與生態的憂慮:健康與生計

巴丹加斯居民反映,自LNG設施開始運營以來,特別是對於兒童與老人等敏感人群,長期暴露在高濃度的空氣污染環境中,導致呼吸道疾病與其他健康問題。

而巴丹加斯港口周邊的漁業依賴當地水域,但隨著LNG設施的擴建,水質污染與捕撈限制導致漁獲量銳減。發電廠排放的污染物直接影響了水域生態,進一步惡化了漁民的經濟困境。

且巴丹加斯的LNG項目對於Verde Island Passage這一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已構成直接威脅。該區域擁有超過300種珊瑚物種,被稱為「海洋亞馬遜」。

環保團體警告,來自LNG設施的廢水與排放可能對海洋生物及當地兩百萬人的生計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能源政策的困難:經濟增長與資源利用

但是,菲律賓國會最近通過了新的法案,鼓勵更多的天然氣勘探與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增設進口接收站和更多LNG發電廠。

此舉旨在替代預計2027年枯竭的Malampaya氣田,穩定國內能源供應。然而,這一政策遭到環保組織的批評,認為其與菲律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相矛盾。

作為巴黎協定的簽署國,菲律賓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推進LNG基礎設施的行為被認為削弱了這一目標的實現。

同時,東南亞地區豐富的再生能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表明其政策的落實仍面臨挑戰。


※此圖展示2023年菲律賓再生能源發電的結構分布。其中,水力發電和其他再生能源佔比較大,而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展相對較少。這表明菲律賓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尚有巨大提升空間,尤其是在風能與太陽能的應用上。

未來展望:轉型的必要性與挑戰

在能源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菲律賓正面臨兩難選擇。

LNG作為短期過渡方案,可以彌補能源缺口並維持供應穩定,但其對環境與健康的長期影響不容忽視。

遠觀未來,菲律賓能源轉型的願景是建立以再生能源為主的可持續能源體系,逐步降低對LNG及進口能源的依賴,並實現巴黎協定的減排目標。

透過推動風能與太陽能等技術的發展,加強國際合作與資金引入,國家將能在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間找到平衡。

同時,賦予地方社區參與權與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將確保能源轉型進程兼顧健康、生計與公平性,為下一代打造綠色未來。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天然氣
再生能源
能源轉型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