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財!賺還是不賺?】
什麼樣的行為構成賺取戰爭財?什麼產品一旦進入戰場,就不再只是「商業用途」?是飛彈?還是資訊科技?那麼,一台推土機呢?你可能從未想過,這些建設用的工程機械,竟可能成為摧毀他人家園的「武器」。隨著加薩戰火延燒,一份由聯合國特別報告員發佈的最新報告點名多家全球知名企業——從重型機具到科技巨頭——都涉及協助以色列進行被指違反國際法的行動。當戰爭與企業利益糾纏不清,這些跨國公司究竟是在做生意,還是在助長人道災難?本專欄帶你深入解析這場跨足戰場與資本市場的道德危機。
在全球企業極力塑造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形象的當下,當我們提到Caterpillar(CAT-US)這家以黃底黑字商標聞名的重型機具製造商時,腦海中或許浮現的是礦場、建築工地與基礎設施建設。然而,聯合國特別報告員Francesca Albanese於2025年8月所發佈的一份報告,卻將這家公司與「種族滅絕經濟」劃上了等號。
這份名為《從佔領經濟到種族滅絕經濟》的報告,羅列了多達數十家全球知名企業,指出他們直接或間接支持以色列在加薩地帶的軍事行動與人道違規行為。Caterpillar赫然在列,原因在於其長期向以色列提供大型推土機與拆除設備,被廣泛用於拆毀巴勒斯坦的住宅、清真寺與醫療設施。報告直指,截至2023年10月已有明確紀錄顯示Caterpillar設備被用於大規模拆除行動,並指出該公司在2025年仍與以色列簽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供應合約。
與此同時,其他被點名的企業如Hyundai、Volvo、Palantir(PLTR-US)、Lockheed Martin(LMT-US)等也紛紛被質疑助長以色列在佔領區的人道違規行為。部分企業選擇沉默不回應,部分則將責任推回政府機構,例如Lockheed Martin便表示軍售屬政府間交易,應由美國政府出面說明。Volvo則試圖澄清,表示報告內容不實,並強調產品用途已超出企業可控範圍。
Caterpillar方面則保持沉默,未對報告做出回應。但這種「靜默的同意」在今日的國際輿論環境中,正逐漸轉化為一種企業風險。
這份報告亦點名挪威主權基金(GPFG)等金融機構,質疑其所謂「高度道德準則」下,仍在2024年底前對這些爭議企業進行高達1,215億美元的投資,占總資產近7%。對此,挪威財政部已要求重新審視與以色列企業的資本關係,顯示道德壓力已逐漸反映至政策層面。
當全球企業在烏俄戰爭後陸續撤出俄羅斯市場,學界與媒體曾大力讚賞「道德資本主義」的力量。然而,加薩戰爭與以色列的爭議行動卻再度暴露出企業聲稱的ESG政策往往淪為表面功夫。正如專家Piotr Rybicki所言:「聲明不再足夠,企業真正的選擇與行動才是衡量其道德的關鍵。」
Caterpillar這個原應與建設發展劃上等號的品牌,如今卻被捲入國際社會對戰爭與人道罪行的譴責浪潮。當一台推土機不再只是建造道路,而成為摧毀家園的工具時,企業是否還能自詡中立?
這不僅是Caterpillar的抉擇,更是整個全球資本市場在道德與利潤之間的試煉。當戰爭與人道危機發生時,企業的沉默,往往也是一種選擇──而這種選擇,可能代價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