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GAO)最新裁定,加州的2035年燃油車禁售計畫不屬於國會可推翻的「規則」(rule),而是「命令」(order),這意味著國會無法干涉該政策。此決定進一步穩固了加州在車輛排放標準上的自主權,也確保了已採納該標準的11個州(如紐約、麻薩諸塞州、奧勒岡州)不會受到聯邦政府的影響。然而,這場電動車政策之戰並未結束,汽車製造商與共和黨仍在尋求反制手段。
2025年3月7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2026年35%電動車目標,車廠直呼「不可能」
根據加州法規,2026年開始,新車銷售中至少35%必須是零排放車輛(ZEV),並在2030年提升至68%。然而,車廠普遍認為這一目標難以達成,主要有三大原因:
市場需求不足:電動車滲透率仍低,消費者對於充電便利性、車輛價格及續航能力仍存疑。
供應鏈壓力大:電池產能尚未完全跟上,且關鍵原料(如鋰、鈷、鎳)供應存在不確定性,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基礎建設不夠完善:美國充電站建設速度落後於電動車發展需求,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
對傳統車企(如GM、福特、豐田)來說,這將帶來極大壓力,因為它們必須加速電動車研發與投產。而對特斯拉這類純電動車企業來說,雖然短期內是利多,但仍需面對基礎設施不足與市場成長速度的挑戰。
共和黨不會善罷甘休,產業遊說團體伺機反擊
共和黨對這項裁定強烈不滿,參議員們正在討論可能的反制手段,例如透過立法或訴訟來挑戰加州政策。此外,美國汽車製造商聯盟等產業遊說團體,也可能加大對聯邦政府與州政府的施壓,希望能延後或修改執行標準。
政策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特別是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可能影響未來聯邦政府對電動車政策的態度。如果共和黨重新掌權,不排除會試圖推翻相關規範,屆時汽車業的投資策略可能再度調整。
美國內部分裂:EPA與交通部政策不一致
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內部對汽車排放與油耗標準仍存在矛盾。環保署(EPA)主張嚴格管控排放,支持加州更嚴格的電動車標準,但美國交通部則正試圖放寬燃油經濟標準,這可能為傳統燃油車提供更長的市場壽命。
這種政策分裂可能影響車廠的長期戰略規劃。傳統車企可能選擇保守應對,在部分市場繼續生產燃油車,而像豐田、大眾這類全球車企則可能採取「多線發展」策略,在不同市場提供不同車型,以因應各地政策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