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於8月6日宣布,將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晶片與半導體徵收100%關稅,僅對已承諾或正在美國設廠的企業予以豁免。此舉對身為全球重要半導體製造與出口中心的新加坡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
聯電(2303-TW)在新加坡擁有12吋晶圓廠Fab 12i,並正積極擴建產能,預計於2026年啟動第三期新廠的量產計畫;世界先進(5347-TW)也將新加坡視為關鍵布局之一,目前在當地設有一座8吋晶圓廠,產能占公司總產能約15%。此外,世界先進計畫與恩智浦合資興建12吋晶圓廠,預計2027年量產,並於2029年月產能達5.5萬片,成為未來重要的成長引擎。這座12吋廠的投產不僅將帶來更高毛利率的產品組合,還有助於整體獲利能力提升。然而,如今這些規劃都因美國的關稅政策而增添了不確定性。
新加坡半導體產業協會(SSIA)表示,雖然業界已關注此消息,但由於缺乏具體政策細節,多數企業仍採取觀望策略。2023年數據顯示,新加坡對美出口中約132億美元(占29.3%)屬於電氣與電子設備,其中涵蓋大量半導體產品,美國仍是關鍵終端市場。若關稅廣泛實施,不僅直接出口受衝擊,精密工程(多為中小企業)與物流業(尤其仰賴晶片空運的空貨運輸)也將受到波及。
與此同時,部分國家與企業已成功爭取豁免或優惠條件。台灣的台積電(2330-TW)因在美設廠獲得豁免,韓國的三星電子與SK海力士則憑藉貿易協定取得優惠待遇。對新加坡而言,具美國背景或在美有營運據點的企業,如Micron(MU-US)與GlobalFoundries(GFS-US),可能在關稅適用上享有一定優勢,但仍取決於美方如何定義「美國設施」。此外,對經第三國組裝再輸美的半導體是否課稅,至今仍無明確規範。
不過,新加坡並非全然處於被動。OCBC首席經濟學家林秀心指出,新加坡可憑藉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國的經濟合作,爭取部分關稅減免,甚至吸引部分從北亞轉移產能的企業落腳新加坡,形成意外的「保護傘效應」。若能善用談判與產業轉型的機會,新加坡或可將短期衝擊轉化為長期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