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當我們關注美國政府債務危機時,焦點往往集中在赤字膨脹與聯邦預算僵局。然而,2024年以來的金融變局顯示,一個原本被視為「債市穩定器」的角色,可能即將轉變。那就是——美國企業部門。
近十年來,企業現金充沛、資本支出保守,不僅自給自足,甚至成為債券市場的重要資金供應者。但隨著AI資本支出的爆發與政策推動再工業化,這個趨勢正在反轉,企業開始回到借錢投資的老路,這將對美債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企業從「金主」變「借錢人」
2009年金融海嘯後,美國企業資產結構出現重大轉變。以科技、品牌與服務業為主的公司,大量削減實體投資,改以無形資產(如軟體、設計、商譽)驅動獲利。
這使得企業不再需要仰賴借貸擴張,反而累積了大量現金,進行股票回購與發放特別股利。
根據Carlyle資深策略師Jason Thomas的說法,企業在這段期間「從歷史上佔GDP 15%的淨借貸者,轉變為提供22% GDP資金的淨貸方」。這筆資金流,成為美國政府能長年以極低利率發債的幕後推手之一。
AI革命與再工業化啟動資金轉向
過去十多年來,美國企業累積了龐大的現金儲備,並透過股利與回購將資金回饋市場,間接支持了政府債務擴張。然而,這樣的情況正在出現變化。
Carlyle 的全球研究與投資策略主管 Jason Thomas 指出,企業部門的現金流盈餘正在快速萎縮。
他引述聯準會研究顯示,AI 投資熱潮已經讓企業的資金盈餘相比前一輪擴張期減少了約 75%。這意味著,企業未來將不再像過去十年那樣是淨資金提供者,而是可能重新成為市場上的借款者。
Thomas 認為,這樣的轉變,加上政策驅動的產業變化,將可能使企業在未來幾年重新與政府競爭投資資金,對債券市場造成進一步壓力。
債市競標:資金市場的新博弈
企業資本支出回升的本質,是對資金的再需求。而政府赤字與債務擴張早已難以收斂,當兩者同時大量進場搶錢,債市的「買方」壓力就會驟升。
這可能帶來三個中長期效應:
🔺利率結構性抬升:即使通膨降溫,資金需求上升也會壓低債券價格,推升殖利率。
🔺聯準會政策彈性縮小:市場利率走高,使得Fed調控能力受限,可能被迫長期維持高利率環境。
🔺風險資產重估:成長型股票與房地產市場對利率敏感,估值將面臨壓力。
這也意味著,債券再也無法輕易作為「避險資產」。
結語:一場沉默的轉變,足以撼動全球資金流
許多觀察者過去一再預言美國財政將走向崩潰,但每每被證明為杞人憂天。因為市場總有錢,企業總有盈餘。但現在,那些企業不再「有多餘的錢」了。
美國再工業化與AI革命的經濟轉型,除了產業結構變革,更帶來深層次的金融衝擊。當資金流重新洗牌,未來的美債市場將不再是過去那個「低利率、寬鬆買氣」的舒適地帶。
對投資人而言,這可能是一個風險再定價的起點;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一個無法忽視的轉折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