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 全球貿易轉為負成長:WTO 將 2025 年商品貿易預估從 3.0% 削至 -0.2%,主因美國重啟鋼鐵、汽車關稅並對中加碼限制,衝擊外需動能。
• 日本出口「搶運」衝高:3 月出口年增 3.9%,多因企業趕在 4 月 25% 汽車關稅上路前提前出貨,屬一次性效應,後續恐回落。
• 政策風險主導後勢:若中美脫鉤深化、關稅擴大,全球貿易恐再萎縮 1.5%;未來 90 天談判進展將左右下半年製造與投資景氣。
👉 本日總經趨勢顯示:全球貿易正陷「政策拉貨短暫支撐、實質需求疲弱、雙極化風險升溫」的多重壓力局面。
全球貿易轉負,日本出口短線飆升
世界貿易組織(WTO)於4月16日發布報告,將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預測從原先的3.0%大幅下修至-0.2%。這是自2020年疫情以來首見的年度負成長預估,顯示全球貿易動能正在顯著轉弱。
同時,日本財務省亦公布3月出口成長3.9%,為連續第六個月正成長。對美出口仍呈正增長(+3.1%),主要集中於電子零件(+35.8%)、藥品(+29.7%)與汽車(+4.1%)。表面上看似樂觀,實則背後推力為政策變數而非實質需求提升。
政策干預扭曲數據,短期出口成長可能失真
WTO指出,近期美國恢復對鋼鐵與汽車加徵關稅,並加強對中國的貿易限制,是此次全球貿易預測大幅下修的主因。未來若實施更廣泛的關稅措施,全球商品貿易恐進一步萎縮1.5%。
受到此政策預期影響,日本3月出口數據出現短期上揚現象,並非需求增加所致,而是企業提前出貨以避開即將上路的關稅。
以日本對美出口為例,自美國宣布自4月2日起對日製汽車課徵25%關稅後,市場立即反應。企業為降低潛在稅負,迅速將原本預計出貨於4月或5月的產品提前運送,形成所謂的「搶運效應」。
雖然這波出口增長在數據上表現亮眼,但實質上屬於一次性、難以持續的現象。日產汽車近期即宣布,將於5至7月期間減產其主力出口車款Rogue,反映企業已因應關稅政策調整生產與出貨節奏。這顯示政策風險已不只是市場消息,更實際影響企業的決策行為。
中美脫鉤將重塑貿易格局,結構性風險浮現
WTO報告進一步警示,若中美經濟脫鉤趨勢持續深化,全球將邁向「雙極化」經濟結構。模擬數據顯示,長期來看全球GDP可能因此縮減達7%,對開發中國家與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構成長期負面影響。
服務貿易亦無法倖免。WTO預期2025年商業服務貿易僅成長4.0%,低於歷史平均值。由於運輸、旅遊與投資服務緊密依賴商品貿易,實體貿易減弱將進一步壓縮其需求。
企業投資意願亦受壓抑。日本3月進口僅小幅上升2%,反映內需復甦尚未擴散。同時債市與資金市場也開始出現不穩訊號,企業信貸成本上升,資本支出可能進一步轉弱。
結論:貿易數據正釋放壓力訊號,需高度警戒政策變數演進
目前貿易與出口數據仍呈「強表現、弱本質」的特徵。企業表現更多來自政策短期干預與風險預期,而非基本面需求支撐。WTO與日本同日數據釋出的最大訊號在於:「全球貿易進入政策主導的新階段。」
接下來90天內的貿易談判與政策動向將成為關鍵觀察點。若無實質協議進展,下半年全球出口與製造活動恐面臨同步降溫,金融條件收緊、企業投資保守化,將成為新一波總經壓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