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什麼是WRO?從韓國鹽田到台灣自行車 美國如何用「暫扣令」打擊強迫勞動

2025年09月25日 10:58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依據1930年《美國關稅法》第307條,美國禁止任何涉及強迫勞動、童工或囚工的商品進口。當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掌握「合理懷疑」時,會先發布 Withhold Release Order(暫扣令,WRO),要求相關產品在進口美國時立即扣留。「若後續調查確認違規,CBP會再發布『Finding』(正式認定),並依法對貨物進行沒收或銷毀。」

巨大機械工業(9921-TW)遭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發布暫扣令(Withhold Release Order,WRO),消息震撼自行車產業。許多讀者好奇,什麼是WRO?它與「強迫勞動」指控有何關聯?對企業和產業又意味著什麼?

WRO是什麼?

WRO中文稱為「暫扣令」,依據1930年《美國關稅法》第307條而來。該法明文規定:凡涉及強迫勞動、童工或囚工的產品,一律禁止進口美國。當CBP掌握「合理跡象」顯示某批進口商品涉及強迫勞動時,便會先發布WRO,要求美國港口即刻暫扣相關產品。

被扣產品的進口商有三個選項:

  1. 提出證明:提供文件證明產品並非使用強迫勞動製造。

  2. 出口轉賣:將產品退回原產地或轉往其他市場。

  3. 主動銷毀:放棄貨物,避免進一步處罰。

若後續調查確認存在強迫勞動,CBP還會發布「正式認定」(Finding),並對該產品進行沒收或銷毀,影響更為嚴重。

近期案例:從韓國鹽田到砂糖業

  • 馬來西亞棕櫚油(2020–至今)
    馬來西亞 FGV Holdings Berhad 自2020年9月30日起,其棕櫚油與相關產品遭CBP發布WRO,禁止進口美國。FGV於2024年6月提交修改請願,並於2025年2月再補交勞工合規資料,目前仍在等待美方回覆。美方關切焦點包括外籍勞工加班工時是否符合馬來西亞法規,若後續無法證明改善,禁令可能持續。此案牽動全球棕櫚油供應鏈,也反映CBP對農業勞工問題的高度重視。
  • 韓國鹽製品(2025年4月)
    CBP對韓國太平(テピョン)鹽田的鹽產品發布WRO,調查發現生產過程符合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強迫勞動指標,包括惡劣工作環境與債務奴役。這是韓國首次遭遇WRO。

  • 多明尼加砂糖(2023–2025年)
    多明尼加的中央羅馬納(Central Romana)糖廠曾因涉及強迫勞動遭WRO,導致美國糖品進口受阻,後來經改善與協商,WRO在2025年3月撤銷。此案突顯「暫扣」雖是嚴厲手段,但企業若能證明改善,仍有機會恢復出口。

  • 台灣自行車(2025年9月)
    最新案例即是巨大公司(9921-TW),CBP認定其台灣製造的自行車、零件與配件存在強迫勞動疑慮,當場發布WRO,導致美國市場全線出貨暫停。雖然美國市場僅佔巨大總出貨量約5%,但仍是品牌形象與利潤的重要來源,若無法及時撤銷,恐打擊財務表現。

為何美國積極動用WRO?

CBP局長強調,打擊強迫勞動是保護守法美國企業的必要措施,避免外國企業透過壓榨勞工壓低成本,損害公平競爭。CBP目前同時執行 53項WRO與9項正式認定,其中中國相關案件最多。

根據優分析的歷史紀錄,CBP在2020年大幅強化WRO的運用,全年共發布12項暫扣令,高於2019年的7項與2018年的2項,而在2000年至2016年間甚至曾完全停用。此一轉變凸顯WRO已成為美國政府管控進口的重要執法工具,尤其在川普第二任期以來,CBP對境外企業的審查力度明顯加大,也引發市場聯想:WRO是否將被視為另一種變相的關稅手段。

對企業的啟示

對跨國供應鏈企業而言,WRO等同一張「黃牌警告」。一旦遭制裁,不僅意味市場封鎖,還會衝擊品牌聲譽與投資人信心。近期案例顯示:

  • 立即影響:產品無法進口,短期營收受損。

  • 長期壓力:若無法證明改善,恐遭正式認定,產品被全面禁止。

  • 形象風險:消費者與投資人對ESG與勞動人權越來越敏感,負面消息可能拖累市值。

總結來說,WRO並非最終判決,但足以凍結企業對美出口。巨大自行車案只是最新一例,顯示全球供應鏈正面臨更嚴格的人權審查。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