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太陽能導電漿大廠碩禾(3691-TW)在昨日的法說會上宣布將於2024年第四季度在印度設立銷售據點,以重點拓展當地太陽能市場。同時,公司表示若未來印度市場每月需求量達到10噸以上之後,將考慮在印度建立生產工廠,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碩禾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7.89億元新台幣,較2023年同期大幅增長約184%。這一顯著成長主要來自太陽能導電漿料需求的強勁增長,該業務占據公司總營收的89%,為碩禾的核心收入來源。
然而,儘管營收顯著增長,公司仍面臨盈利挑戰。2024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為5.98%,呈現淨虧損約7993萬元新台幣,但已較2023年同期的虧損有所縮小。
應對中國同業競爭
作為專注於太陽能銀漿的領導廠商,碩禾(3691-TW)不斷面臨來自中國市場的殺價競爭與市場動盪,這是從事太陽能產業業者所遇到的的共同問題。為了減緩價格競爭壓力,董事長陳繼明表示,2024年P型PERC太陽能技術將退出市場,N型TopCon技術將全面取代,為公司連年的衰退帶來一線生機。
碩禾的主要產品包括太陽能導電漿料(前、後銀漿)和電池材料(正極及負極材料)。公司正在積極開發新一代高效N型太陽能電池技術,該技術預計將提升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至超過27%。此外,碩禾正著手於LECO技術的開發,進一步提升細線印刷技術和低溫漿料應用,這些技術的進步將增強公司產品的競爭力,尤其是在高效能太陽能電池市場中的地位。
為了提高太陽能的轉換效率,讓同樣的面積可以產生更多的電力,太陽能P型PERC轉至N型TopCon已經在短短一年多快速完成,特別是因為各地方政府對N型予以補助,加速供應鏈轉型。由於P型轉N型,對相關材料的要求亦不同,正銀漿又回到新起跑點,碩禾即在此時迎來新轉機,主要即是N型電池的背板正銀表現優於其他對手,因此獲得某中國一線客戶青睞,重新搶回市場。
除了藉由產品升級的機會來減少同業競爭之外,碩禾更宣布將在印度設銷售據點,如果拓展成功的話,將在當地設廠。除了供應和新產品之外,公司也開始持有多個太陽能電站項目,包括在菲律賓規劃的50MW電站,以及台灣和日本合計27MW的電站,未來總持有量計劃增至77MW,賺取後續的發電收入。
印度市場的潛力,堪比中國
雖然印度太陽能發展面臨一些挑戰,如土地取得問題、稅務不確定性及進口關稅等,卻擁有巨大的太陽能潛力,每年約有300天是晴天。目前,工業部門在太陽能屋頂安裝容量方面領先,截至2023年6月已達6,895兆瓦,所以是當地最大銷售管道。
中國和印度在太陽能裝機容量上都有顯著進展,但中國在當前容量和未來預測方面遠遠領先。到2023年,中國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已達到392吉瓦(GW),其中新疆以38.1吉瓦居首。
雖然規模較小,但是印度卻成長的很快,過去十年,印度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從2010年的約0.1兆瓦(MW)大幅增長至2023年的約73.1兆瓦。印度設定的2030年太陽能容量目標為280吉瓦(GW)。
儘管中國2023年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已達到392吉瓦(GW),但印度到2030年也預計將會逼近280吉瓦的目標。碩禾在中國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歷經多年洗禮,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實力,這使得印度市場對其而言充滿潛力。
由於印度與美國一樣,對中國產品保持警惕,這為台灣廠商在當地設廠提供了更多機會。碩禾(3691-TW)有望利用這一契機,擴展在印度市場的業務,並通過當地設廠來提升市場佔有率。
短期內,碩禾首先瞄準潛在的短期轉單效應,抓住市場機會;長期則計劃在印度進行產能建設。公司想必目前正積極關注印度政府對太陽能面板的相關政策,這將成為其發展的關鍵。
例如,印度政府實施了多項推動太陽能採用的計劃,其中包括並網型太陽能屋頂計劃。在該計劃中,配電公司可獲得補貼,2023年4月至12月期間,當地廠商Jaipur Vidyut Vitran Nigam Limited就獲得了近3,900萬印度盧比的獎勵。
同時也別忘記,太陽能面板的價格下降讓下游電廠有利可圖,正是推動太陽能建置量成長的最大原因,這兩者有因果關係,將來印度市場的價格競爭也是會出現相同的循環。
公司如何靠材料技術上的優勢,在出貨量與價格之間取得平衡,就是追求潛力之餘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中國市場:大到無法放棄
雖然中國市場很競爭,但碩禾也無法忽略中國的成長空間巨大,根據中國負責規劃再生能源的部門,中國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預測,在應對全球氣溫上升兩度攝氏的情境下,到2050年,中國的太陽能光伏總裝機容量將達到2,870吉瓦(GW)。在2024至2028年期間,中國預計將領先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增量,總裝機量將在1,510至2,100吉瓦之間。
隨著新型導電漿技術的推出,市場競爭格局重新洗牌,這對碩禾的營運帶來了顯著的正面影響。2024年前八個月,碩禾營收年增長達186.47%,單季毛利率也從之前的負值大幅回升至6.11%。
碩禾目前的復甦動能主要來自於產品組合的優化以及印度市場的潛力開發。這兩大因素能否進一步推動公司未來的持續成長,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