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投資人而言,這些變數正不斷推升零售業的營運成本,壓縮到未來盈餘成長空間。如今的投資判斷不再如以往單純,需納入更多風險與複雜因素進行評估。
2025年4月1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在過去,「供應鏈管理」對多數企業來說,最重要的目標就是一件事——降低成本。哪裡生產便宜、哪裡人力低廉、哪裡物流效率高,企業就會把資源移到那裡去。但近年來一連串事件正快速改變這種思維:疫情、地緣政治、通膨、氣候災難和網路安全風險等,讓企業開始認知到:供應鏈的穩定與彈性,比商品的成本更重要。
趨勢改變:從「效率導向」走向「風險導向」
全球供應鏈正從以往追求極致效率的模式,逐步轉變為更強調風險管理和韌性的策略。簡單來說,現在企業不再只問「哪裡最便宜」,而是問「如果那裡出事,我有備案嗎?」
這場轉變背後,不是理論,而是一次次真實發生的事件逼迫企業調整策略。以下是幾個實際案例,說明這個變化如何影響現實世界的企業營運:
案例一:政治風險下的品牌撤退——Parasol進軍加拿大失利
來自美國的尿布品牌 Parasol,原本計劃進軍加拿大市場,並已與當地通路展開合作談判。然而,在加拿大「Buy Canadian」運動興起,加上對美國貿易政策不滿所引發的反美情緒升高下,合作計畫被當地零售商中止。這不僅讓Parasol錯失一塊潛力市場,也顯示品牌即便本身沒有政治立場,也可能因地緣政治風向受波及。
如下圖,加拿大卑詩省酒類商店下架美國酒品,以反制關稅措施。
案例二:匯率與通膨如何拉高企業成本——加拿大減少自美進口
由於近年來全球性通膨壓力高漲,加上美元匯率波動劇烈,加拿大的零售商對從美國進口的酒品、農產品與飲料表現出更保守的態度。不確定的關稅與成本結構,使得進口商更傾向就近採購或尋找其他非美國供應來源,這對美國企業來說代表出口機會的減少與獲利空間的壓縮。
案例三:數位風險變成供應鏈黑天鵝——美國零售巨頭遭勒索攻擊
2023年底,美國一家大型零售商因內部物流系統遭勒索病毒攻擊,導致全國超過200家門市的庫存與出貨流程中斷數天。公司雖然有備援機制,但仍造成數百萬美元的損失。這也再次提醒企業:高度依賴自動化與數位系統的今天,網路資安也是供應鏈穩定性的一環。
案例四:氣候災害打亂原料供應——澳洲小麥出口重創亞洲市場
2022年澳洲遭遇罕見洪水,重創小麥主產區,導致原定出口至亞洲的大量糧食延誤或損失。食品業者被迫臨時尋找替代供應商,部分品牌甚至因此調漲售價,影響到市場需求與品牌口碑。這突顯出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業供應鏈的衝擊正在擴大,不再是偶發風險,而是應納入常態管理範圍。
企業不能再只靠「便宜」維持競爭力
Lululemon(LULU-US)最近下修了全年展望,財務長Meghan Frank提到,外匯與關稅將對全年營運產生明顯拖累,其中匯率對每股盈餘(EPS)造成0.30至0.35美元的負面影響,而關稅則造成約20個基點的毛利率壓力。尤其是在進口來自中國與墨西哥的商品上,關稅成本增加,加重營運負擔。
公司同時明確表示,美國消費者因對通膨與整體經濟的不確定性感到擔憂,開始減少支出,這也導致美國零售業普遍出現來客數(traffic)下滑的現象。雖然Lululemon指出來店消費者對新品反應良好、平均購買件數與客單價(UPT和AOV)都有提升,但整體流量下滑仍對營收構成壓力。這使公司對2025年美國市場的營收預期轉為「溫和成長」。
由於Lululemon近年來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成長動能,公司預計2025年將持續在中國拓展門市,同時透過更深入的在地行銷與社群經營策略,進一步鞏固品牌影響力。然而,在全球保護主義與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的情況下,經營品牌的公司可能隨時面臨突如其來的變數與挑戰。
從政治干擾、通膨壓力、技術依賴到氣候風險,供應鏈如今已是企業經營的核心戰略之一,而不只是採購部門的事。企業若仍以「哪裡便宜就往哪裡跑」的老方法思考供應鏈,很可能在下一次危機中措手不及。
對投資人而言,這些變數正不斷推升零售業的營運成本,壓縮到未來盈餘成長空間。如今的投資判斷不再如以往單純,需納入更多風險與複雜因素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