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鋁市場多年來一直處於結構性供給過剩,但如今情勢正在發生改變。花旗銀行警告,鋁市正「在夢遊般地走向二十年來最大的缺口」。該行預估,若要避免全球鋁供應枯竭,價格必須自目前每公噸約2,700美元升至3,000美元以上,並長期維持在該水準。
中國產能接近上限
中國是全球鋁產量的主力,從2002年的400萬噸成長至2024年的4,300萬噸,占全球供應六成。但由於中國政府設下4,500萬噸的產能上限,產量增長已接近天花板(相關文章)。8月產量折合年產能達到4,450萬噸,幾乎觸及上限。即便部分冶煉廠調整生產強度仍有些許空間,但北京未顯示放寬政策的跡象,意味中國鋁產能的高速成長正告終止。
受此影響,中國鋁貿易格局出現變化。今年前七個月,棒材、管材與鋁箔等產品出口量較去年同期減少9%,而原鋁進口量則增加11%,達到150萬噸,其中來自俄羅斯的供應幾乎倍增。
庫存逐步下滑
由於西方制裁,俄羅斯的鋁自2024年4月起不得再交割至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相關文章),這使俄鋁大量轉向中國,加劇了LME庫存的消耗。儘管今年5月以來市場受到大型多頭持倉推動,但6月底至8月中旬新增入庫的15.6萬噸幾乎全來自系統內原有庫存轉移。
自今年5月以來,LME鋁庫存(含登記與非登記)維持在70多萬噸,較去年同期的逾100萬噸大幅下降,更遠低於四年前的逾300萬噸。
根據業界消息,瑞士交易商 Mercuria 在9月初取消了近10萬噸倉單,計畫自馬來西亞巴生港(Port Klang)的LME倉庫提取鋁。該公司自5月以來一直持有超過九成的LME鋁倉單,此舉不僅使市場可用庫存進一步減少,也被視為在當前現貨升水環境下相當罕見的操作。
印尼成為關注焦點
在中國產能增長受限與庫存下滑的背景下,市場目光轉向印尼。中國企業正積極赴印尼投資新建冶煉廠,試圖將部分產能外移。規劃中的專案在紙面上可於本世紀後半段新增700萬噸產能,但花旗認為實際落地可能性不大,預估到2030年僅能實現年產230萬噸。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將鋁進口關稅提高至50%,可能刺激部分美國冶煉廠有限度復產(相關文章),但其他地區的生產商卻因能源成本高昂而難以為繼(相關文章)。南非礦業公司South32便警告,若無法在明年底前取得合理電力合約,其莫三比克冶煉廠恐被迫關閉。
新型危機逐步形成
在能源轉型需求推動下,鋁在太陽能與電動車等領域的使用持續增加(相關文章)(相關文章)。這使得未來五年鋁市可能從過去的「過剩困境」轉向「短缺挑戰」。
過往鋁市危機多源於供應過量,例如上世紀九○年代蘇聯解體後大量鋁湧入市場,或是近年中國過度生產導致價格低迷。但如今下一場鋁市危機恐將截然不同,核心問題可能將是供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