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我們一定會遇到一個問題是:應該選擇較穩定的產業龍頭股,還是具有高成長潛力的二線股票?
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所以本篇會分享筆者自己的觀察與做法。
*不代表自己一定是正確的做法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何謂產業龍頭股以及二線的潛力股!
1.產業龍頭:
在某個行業中佔據市場領導地位的公司。通常會具備以下一些特點,例如:較高的市占率、品牌知名度較高、技術或研發較先進、或有經濟規模效益、行業標竿、通常有較穩定的財務表現。
舉個範例來說,在台灣晶圓代工廠的產業龍頭就是台積電,ODM代工廠的鴻海,工業電腦廠的研華、樺漢,紡織產業的儒鴻、聚陽。
2.二線潛力股:
市場份額或規模略遜於龍頭企業,但成長潛力較高的公司。這類公司的產品創新或市場拓展動能會比較強,可能會在某些技術上領先龍頭市場,或是專注聚焦在利基型市場與龍頭公司做出市場區隔,二線廠商的獲利波動通常較大。
舉例來說,晶圓代工二線廠商就是聯電、世界先進,工業電腦的像是艾訊、凌華、被動元件廠的華新科、大毅,紡織廠的台南、光隆等。
那麼以我自己來說,在選擇到底要看龍頭廠或是二線廠商之前, 會先評估一下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然後一定會有估值的考量,但除了這兩點之外,我還會參考到一些盤面因素,或是未來產業展望。
常見的思考情境:
情境一:當盤面不好或是產業不好時!
龍頭企業通常會比較有更穩定的獲利能力,因為龍頭企業的市占率更大、而且也更能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益,在產業上的議價能力也較高,這些容易使市場對其龍頭企業的評價上升或維持一定的程度,相對的也會比較抗跌,而且因為獲利能力也較穩定,通常也會有比較穩健的股息可以領取。會比較適合穩健或保守型的投資人。
而如果在產業不好或是盤面不好時,二線潛力股如果沒有相對應突出的優勢存在(像是專注利基型市場、或是某些技術領先、較低的成本結構等),那麼由於規模較小,市場份額低,就可能容易面臨到更大的壓力。
例如,龍頭廠的特點之一是市場份額,那麼當今天是整體大環境都不好,需求端出現萎縮時,龍頭企業能憑藉較高的市場份額還有品牌優勢,往往能夠優先保住核心客戶還有大宗訂單,或是因為其技術性的領先,或是議價能力的優勢能在不顯著影響利潤率的情況下保住訂單。
但,二線廠商面臨這樣的情況時,由於市場份額較小,當需求萎縮很有可能就會被客戶優先排擠出供應鏈,若是其仰賴的競爭力是在價格上的話,那麼就很有可能直接被壓縮到更多的利潤,而這也是二線廠商為何獲利波動通常較大的原因之一。
情境二: 當盤面氣氛很好或是產業很好時!
由於二線廠商往往能展現出更高的成長彈性,這原因是在於基數較低且因為市占率相對低,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產業需求變好,二線廠商的成長幅度就會變得較高
另一方面,龍頭企業雖然也能從整體需求增長中受益,但因為其成長幅度通常不如二線廠商顯著。且由於基數較高,龍頭企業的增長通常是比較穩健且循序漸進的。而兩者的成長性不同,在獲利數字上的顯現就會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也是使得其股價在盤面氣氛好時為何中小型股會上漲比較多的影響因素之一。
情境三:產業復甦順序或是接單順序
這點就比較特別,因為龍頭企業的復甦特點,通常會是第一批受益者。
這原因在於其市場份額大,品牌影響力強,且通常擁有穩定的核心客戶,所以當需求回升時,大型客戶通常也會優先選擇向龍頭企業下單,確保供應穩定。
而二線廠商的復甦,通常都會比龍頭廠商還要慢一些,但在復甦的過程中,成長性會比較高,所以如果有留意到龍頭產業開始復甦的時候,就可以先留意龍頭,後續等二線廠商也開始復甦再將資金轉去二線的公司。
那麼以上三種情境是最常會遇到的情況,簡單來說,在考量到是否要選擇二線廠商或是選擇龍頭廠商時,如果依照順序思考大概會是這樣:
投資決策的考量因素
1.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
保守型投資者:
更適合選擇龍頭企業,享受穩定的企業獲利與配股配息。
積極型投資者:
在盤面不錯的時候,可以更多的去青睞二線潛力股,期待較高的成長性,但需承受較大波動。
2.考量市場環境
在景氣復甦或上升期,二線潛力股通常表現優異。
在景氣衰退期,龍頭企業的防禦性更強。
3.估值優先
如果你看好這個產業,市場發展目前也是不錯,但二線潛力股反應的估值已經合理,那麼也絕對不會是首選。
4.產業趨勢
當一個新產業或新技術正在崛起時,如果二線產業有切入到,那麼二線股的成長性有可能會更大。但若是正常情況,龍頭企業的研發能力或是規模效益一定都會比二線企業來的更快更大,通常有可能會更早的接到訂單。(但成長性不一定高)。
但是若該產業已經成熟,則主要考慮聚焦龍頭企業的獲利穩定性。
🔔號外🔔財務比率分析開課了!
想用跟法人一樣的角度來分析公司,學習與專業投資者一樣的領先思維
懂得利用財務比率將成為你一大武器
千萬好評、備受推崇的大會計師 蔡淑惠老師 親自教授,內容絕對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