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2024 年全球僅 324 艘船完成拆解,創下 20 年來最低紀錄,表面看來市場低迷,實際上卻可能是風暴前的寧靜。
老船壽命將盡、政策開始施壓、地緣風險尚未解除,還有美中造船戰爭間接推波助瀾——2025 年,被視為拆船業的轉捩之年。
為什麼這個長年被忽略的產業突然成了關鍵觀察點?這篇文章帶你看懂拆船行業的結構、變局與前景。
拆船產業是什麼?
所謂「拆船行業」,就是針對退役船舶進行系統性拆解、分類回收與資源再利用的一整套產業流程。過去這塊業務大多集中在印度、孟加拉與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因為人工成本低、海灘式拆解方便,但這樣的模式也帶來嚴重污染與工安問題。
現在,像歐洲和南美這些區域開始走向更「永續」的拆解做法,使用封閉式系統、引進油水分離技術,還搭配 ESG 準則來重新定義這個產業的價值。這樣的轉變,代表拆船業不再只是「撿骨頭賣錢」,而是有機會成為綠色經濟中的一環。
而這波轉型也有法規作為後盾:《香港船舶安全回收公約》(HKC)將在 2025 年 6 月正式生效,未來拆船作業將必須符合法定的環保與人安標準。簡單來說,整個拆船業正逐步走出「粗放時代」,往制度化、永續化邁進。
拆船經濟為什麼值得關注?三個角度讓你懂
✅ 從資源角度看:一艘退役船,就是一座「會移動的鋼鐵倉庫」
拿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來舉例,一艘船動輒重達四、五萬噸,其中有超過 80% 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金屬,光是拆下來的鋼材和有價金屬,如果回收得宜,一艘就可能產生數百萬美元的回收價值,這些回收材料不只能補足鋼鐵產業的原料需求,還能穩定價格、降低碳排與環境成本。
不過,也要注意潛在風險。拆船業屬於高現金流、低技術門檻產業,利潤高度依賴鋼鐵等原材料價格波動,川普政府對鋼鐵進口徵收的高額關稅,可能讓廢鋼價格受到壓力。
當主要鋼鐵出口國被排擠出美國市場、開始尋找其他買家,就可能導致全球廢鋼供應過剩、價格下滑。拆船雖然能拆得多,但賣不出好價格,利潤也會被壓縮。
✅ 從產業角度看:讓造船廠不只會「造」,也能「解」
傳統造船業向來受景氣循環影響,一旦訂單不穩、政府預算縮水,船廠經常面臨閒置危機。
但如果這些造船廠能善用既有的重型碼頭、吊裝設備和金屬加工技術,投入到拆船市場,就等於開啟了另一條穩定的營收來源。
✅ 從政策與永續角度看:這是落實綠色經濟的最佳場域
現在全球都在走向淨零碳排,尤其在歐盟、北美這些市場,減廢、回收、再利用早已成為硬性規範。若拆船作業能妥善處理污染與有害物質,並將金屬回流市場,將是實踐 ESG 的最佳切入點。
如果政策清晰、作業流程能夠標準化,未來拆船甚至能與「碳足跡認證」、「綠色鋼鐵」等高附加價值產業鏈結合,真正做到一條龍的再製經濟。
全球拆船量創低,正是汰舊換新的前兆?
根據 Lloyd’s List Intelligence 的統計,2024 年全球只有 324 艘商船進入拆解流程,總噸位僅約 460 萬總噸(GT),是自 2005 年以來的新低,年減超過 30%,這數字看似萎縮,但實際上反而可能是「一波退役潮」即將登場的前兆。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從三個面向來看:
1️⃣ 船舶壽命延長,老船撐在市場上
從 2016 年到 2022 年,全球船舶的平均報廢年齡從 23 年拉長到了 29 年。也就是說,現在市場上還有很多年紀不小的老船撐著在跑,這些「高齡船」隨時都有可能被集中送進拆船場。
2️⃣ 法規與新船雙壓力,讓船東不得不換船
隨著國際海事組織(IMO)對船舶碳排放的規範越來越嚴格,船東面臨一個現實問題:改裝舊船不只貴,還未必能符合未來的法規,與其花大錢補救,乾脆「報廢換新」來得划算。
根據 Alphaliner 預測,2025 年市場將湧入多達 300 萬 TEU 的新造船運力,這勢必讓舊船被加速淘汰、退場的壓力更大。
3️⃣ LNG船開始退役,指標型類別提前引爆
根據 Fearnleys 的數據,2024 年就已經有 8 艘液化天然氣船(LNG)被拆解,這是歷來最多的一次。LNG船一向是市場關注的高價船型,它們的提前退役,某種程度也反映出:船東對於未來碳排與技術標準的考量,已經開始做出行動。
美國打壓中國造船,竟然也拉動了拆船市場?
近期美國政府為了重振本土造船業,接連推出一系列政策:不只端出補貼與稅賦優惠,還針對使用中國製造船舶的企業,加徵高額港口費與進口關稅,目標就是要削弱中國在全球造船市場的競爭力。
這些看似針對「新船訂單」的政策,其實也正在悄悄改變全球船舶的汰舊節奏,進而可能推升短期內的拆船需求。
對船東來說,當中國建造的船舶在美國港口面臨額外成本與政策障礙時,「提前淘汰」就成了更划算的選項。這不再只是個別業者的決策,而是一種潛在的集體行動,正慢慢改變整體市場的船隊結構。
一方面,老舊的中國造船加速退役;另一方面,新訂單則轉向韓國、日本等非中國造船國。新船陸續進場、舊船快速退場,拆船市場也在這樣的動態過渡中逐步被帶動起來。
展望未來:拆船產業的三大觀察重點
最近國際情勢多變,加上市場供需起伏不小,拆船產業接下來會怎麼走,以下三個方向值得特別關注:
⚠️ 航運地緣風險仍是變數,舊船「撐著用」的情況還會持續
紅海危機至今未解,許多貨櫃船為了避開蘇伊士運河的安全風險,只能繞道好望角,這讓整體航程拉長、船舶需求大增。
這樣的情況對市場有兩個影響:一方面,它暫時吸收了大量新造船的產能;另一方面,原本預計退役的老舊貨櫃船反而繼續被「撐著用」,讓拆船量因此下降。
因此只要紅海局勢持續緊張,預估貨櫃船的拆解速度都會維持在低檔。
⚠️ 美國政策走向會不會擴大,是市場走勢的一大觀察點
川普時代對中國造船業的打壓,已經間接推升了部分舊船退役與拆解需求。未來若這類政策延續,甚至擴大到其他船型或國家來源,很可能會進一步重塑全球船隊的汰換節奏與結構。
⚠️ 廢鋼價格將決定拆船業「賺不賺錢」
如果供應過剩導致價格下滑,拆船業者就可能進入「拆得多但賣不出價」的尷尬局面。相反,若全球碳稅制度成熟、綠色鋼材需求成長,那麼回收鋼材可能變成搶手資源,則可能成為新商機。